最近,我碰到了一对都是高级知识分子的父母,他们向我吐槽:'’自从进入初中,我的小孩越来越叛逆了,有的时候竟然跟我们对着干!'’他们家的小孩我很熟悉,是个女孩子,教育基础很好,乖巧伶俐,智商很高,与同辈的小伙伴相比,具有较强的社交能力和领导才能,再仔细询问这个女孩子的具体情况以后,我基本可以判断,问题出在父母身上——父母老想掌控自己的女儿。但我又想,知识分子的家庭对孩子的叛逆是这样的理解,那其他的家庭可能更不乐观,所以我写下以下我的思考。
1、许多家庭错误解读'’叛逆'’这个词在心理学界的引申意义。
我一直很纳闷,心理学家为什么要用背离中国传统文化色彩很浓厚的'’叛逆'’二字,套在孩子们再正常不过的性格成长阶段?改成'’成长'’、'’变化'’,或者'’裂变'’都好过'’叛逆'’。
中国汉语词典上解释:叛,背叛过去的立场和集团而投靠敌对的一方;逆,原意是迎着,面对面站着,引申义为违背。
大家看看,这里的色彩是不是很浓烈?心理学界无意的间接引申,不知道有没有对心理学界带来困扰,给无数家庭带来莫名的紧张和压力倒是事实。
因为孩子'’叛逆'’,做父母的必须要打压,必须要制服,不到'’不叛逆'’誓不罢休!于是不少家庭亲人之间关系破裂,反目成仇,甚至是妻离子散,家破人亡。以爱之名,爱至成伤,究其原因,与叛逆这个不恰当的命名恐怕脱不了干系。
为了不影响我们在青春期教育过程当中的准确判断,我们有必要对它进行理性分析,试图发掘这个词在心理学范畴变异后的出人意料的扩展含义。
'’叛逆'’这个词隐含着两种黑暗力量。
首先,它暗示着一种强烈的不平等关系,父母一般会坚持固有规则,孩子一般会重新建立新规则,新旧原则的对立,不平等关系也开始对峙。
青春期教育,正常的家庭关系应该是这样建立的,孩童从小到大,由弱到强,在婴幼期因为需要父母的照顾,这种客观的、先天的不平等,无可厚非。但孩童进入青春期,父母必须逐渐的退让一些时间和空间,同时激发、促进孩童的独立成长,以前的不平等关系逐渐弱化,在青春期的末期,在爱的基础上,初步建立相互尊重、民主、自由、平等的家庭关系。
可是现实生活中相当多的父母似乎根本意识不到这种不平等,反而痴迷于这种不平等,表面上生怕孩子遇到挫折,生怕孩子遇到伤害,从而不愿意真正放手,让孩童长大,其实内心深处是害怕孩童长大,害怕失去对孩童的控制感和权力感。父母都很贪心,不仅要控制听话的孩童,还要控制不听话的孩童,前面的好办,后面的就不好控制,所以要使用一个色彩很浓厚的词语套在那些想'’谋逆'’、'’不忠'’、'’不孝'’的孩子头上,让其先在伦理道德上处于下风。
我甚至强烈的猜想,父母潜意识里都明白孩子的叛逆其实不是孩童本身的错误,他们只是揣着明白装糊涂,想借用叛逆更好的来控制自己的孩童而已。
其次,叛逆,还隐藏着敌视、对抗和暴力。这种含义很容易被无可奈何的父母折射到家庭关系中。如果不平等继续升级,特别是孩子这一边的力量崛起,而父母一边的力量又不肯示弱,双方力量无法有效转化,便会产生敌视、对抗,甚至暴力。这时的家庭已濒临崩溃。
对于家庭不平等关系,绝大多数的父母压根没有意识到;但对于敌视、对抗、暴力,大多数父母是清醒的,一般也谨慎采用,无论是冷暴力还是显性暴力,毕竟对家庭造成的伤害太大。这是父母认为管教孩子最后的被迫选择。据我观察,对孩子施暴的父母,一是根本没有觉醒,他们觉察不到自己的行为,只是任凭情绪摆布。二是明知之而为之,这类父母多少都有扭曲的人格,其本质就是最大化的维护自己在家庭中的权威。
第一部分完,修改于2018.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