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良大师
1.
我的朋友圈,一到傍晚,会分时段被三类人占领。
18:00-19:30 有车一族;
19:30-20:30 吃货;
21:00-00:00 加班狗。
加班狗们晒朋友圈的水平,目测可分为三个等级:初级、中级、顶级。
初级,往往拍个办公室的照片,或是PPT的封面,配上点鸡汤文字“明天的你,会感谢今天的你!”
中级,全然不提加班的事,只是在11点多,附上公司大楼的全景照片,并抒情感慨“每次看到这点点灯火,心中就有一种说不出的夯实......”
顶级,比较罕见,我印象中只有一个女孩,加班时晒朋友圈,每次都有花样可玩,各种文体,不得不服。
比如,她的悬念体,照片是公司楼下的地铁站,时间是夜里12点,内容是:
“哎呀,又错过了最后一班地铁,我该怎么回到关外的家呢?”
一个姑娘,关外路途遥远,治安不好,黑出租......这些联想席卷而来,让临近睡觉的我悬念顿生。
猛地想到了她的长相,竟然踏实了,安然睡去。
2.
不知道你发现了没有,晒加班的人,都是一副开心的样子。
难道TA们都是受虐狂?或者有意晒给领导看?
别人怎么想,不好猜,说我自己,两者确实皆有。
“给领导看”有点灰,咱们先不说,但就“受虐”而言,还真的很值得玩味。
其实,加班的苦逼在于开始前,结束时,还真有点跑完马拉松的感觉。
一丢丢的内心充实,感觉逼格提升了不少。
为什么会这样?也许《驱动力》一书能给出答案。
书中通过巨量的案例来论证人的工作动机共有三种:
一、来自基本生存需要的生物性驱动;
二、来自外在动力,即奖罚并存的萝卜加大棒模式;
三、来自内在动力,内心把一件事情做好的欲望。
第三种“内在动力”,就是支撑我们终极引擎,无论再苦逼的活儿,也要争取做好。
《驱动力》的作者是丹尼尔·平克。之前,我用了两篇文章来解读他的《全新思维》。
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看看。【文末有链接】
3.
《驱动力》中的“第三动力”理论,可不是平克自己的杜撰出来的,而是来自一个实验:哈利·哈洛的猴子实验。
哈洛找来8只猴子,关进笼子里,设计了一个的装置(如下图),要解开这个装置需要三步:
拉出立销,解开挂钩,掀开有铰链的盖子。
也许你会觉得这有啥难的?但对猴子来讲可没那么容易。
猴子们经过13天的探索,终于可以轻而易举的打开了。
让人惊讶的是,整个过程中,没有给猴子任何奖励,但它们还是饶有兴趣的完成了这项工作。
这与我们的想象有所不同,我们见到马戏团里的动物是怎样的?
表演好了就给点吃的,表演不好就给两鞭子,为什么实验中的猴子却能脱离低级趣味?
经过科学的研究,哈洛提出一个理论:第三驱动力。
猴子解开装置仅仅是觉得好玩,不需要什么外在的奖励,对它们而言,完成这项任务所带来的愉悦感就是奖励。
4.
关于第三驱动力,如果仅仅停留在这一步,一定会给你带来很多困惑。
比如,建立在现代管理学基础上的绩效文化难道是瞎扯?
难道员工只需要基本物质保障,依靠其内在动力就能出色的完成工作?
如果这样,老板们不都开心坏了?
当然不仅仅是这样,丹尼尔·平克在这个基础上,引入大量的案例和实验,说明外在动力和内在动力各有其发挥的作用。
概括的讲就是:
外在动力对简单重复的工作更有刺激作用;
内在动机对创造性的工作更有激励作用;
平克的这个理论,说起来一点都不违合,其实是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赫茨伯格的“双因素论”以及麦克莱兰的“成就需要激励”的融合和深入。
说白一点,就是你不仅要给员工物质激励,同时你必须激发员工的内在激情。
因为员工所有从事的工作,即有简单重复性的,也有复杂创造性的,你肯定不能只用一种激励方式,而要双管齐下。
关于如何激发员工的内在动力,平克在书中给了三点建议: 自主、 专精、 目标。
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购买正版书籍去了解,篇幅原因不在这里展开。
其实平克这个理论充满了人文主义色彩,从这个角度,结合当下新环境,倒很值得探讨。
5.
如果你通读本书,你会发现,它是在倡导一种管理价值观。
是相信人的自私与贪婪?还是相信人的自觉与追求?
这其实也是传统的科学管理与新型的人文管理最主要的差别。
前者更注重效率,是以对人的怀疑为基础;后者更注重效果,给予人信任。
我不能断言哪种管理方式更好,但我想提醒的是,在当下环境,很多行业,管理者是需要审视人文管理积极的一面。
为什么?
因为你靠压迫式的科学管理,就算可以管得住“人”,但也管不住“心”。
你看着员工老老实实坐在座位上,可你怎么知道TA是不是在经营自己的公众号?或者在开自己的微店?或者在“猪八戒”上揽私活?
这年头在线上搞个“兼职”太特么容易了......
也许你又会说,我们还有绩效考核啊?
是的,我承认,绩效考核作用于业绩部门是有效的,毕竟真刀真枪。
但在很多公司、很多岗位的计算公式实际上就是:
绩效考核=领导认同+论资排辈+不犯错误
这种方法难道真的能计算出每个员工对公司的贡献?
6.
我认识一个当红网络女作家,以笔名出现在公众视野,神秘又受众人追捧。
很偶然,得知她竟和我的一个朋友是同事,准确的讲,是上下级关系......
当我打听女作家的情况时,朋友惊呆了,他说,那女孩只是几十个运营人员中的一个,内向、木讷、普通......
朋友不敢相信,在另一个世界,网络的王国,那女孩竟是一个呼风唤雨的女神......
这让我想起电影《剑雨》里面的转轮王,在宫里是个卑微的小太监,可在宫外竟是“黑石”杀人组织的首领......
随着社群的兴起、网络的泛滥、这种双重身份会越来越常见,对社会形态有多大改变,我不敢妄下评论,但对于管理者,你可能就要深入思考了。
丹尼尔·平克被誉为卓越的未来学家,所以《驱动力》一书,与其说是对当下管理手段的反思,倒不如说是对未来领导能力的探讨。
当我阅读此书时,总会想起18年前的一本著作:彼得.圣吉的《第五项修炼》。
彼得给了管理者五项修炼的建议,其中一项叫做“建立共同愿景”,虽然与《驱动力》一书相隔十几年,但却异曲同工。
所以,也许管理从不同的角度就有不同的诠释,而本质从来就没有改变过。
正如《第五项修炼》中的这条名言,即使现在送给你,仍不过时。
下属鄙视的领导是坏领导,下属称赞的领导是好领导,下属说:“事情都是我们自己做的”,他们的领导是伟大的领导。
-- 彼得.圣吉
-END-
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