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思考:
(1)看已知条件和图形,感觉熟悉。如果∠A=60°的话,就是等边三角形中的基本图形,能证明全等三角形,也可以出现新的60°角,,但目前来看,这条路行不同。

(2)能否构造相似三角形呢?直接没有,作辅助线呢?尝试作平行线,好像不行,利用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再设参数,也不行,出现的等式中非常繁琐。
(3)看结论,问代数式的值不变的是?有宁波卷PISA题的味道,可是,面积关系又没有,路又断了。
怎么办呢?
搜索初中能建立量与量之间能建立关系的数学工具,相似、勾股定理、三角函数、等积等。现在的问题是如何把这些已知数据和未知字母之间建立关系,而且尽量能够一石二鸟,如BD=x,CD=9,BC=10 ,我们不妨把它们看做BCD的三边;同理,CE=y,CD=9,BC=10,也可以看作是BCE的三边,这样,题目条件就明朗化了,可以利用解三角形的基本方法,作高线,然后利用共用一边的两次勾股定理,就可以建立相互关系。

,
此时应该胸有毛笋了,那么,AB=AC怎么用呢?
转化为∠ABC=∠ACB,利用等角的余弦相等,就能得到,
然后呢?代数推理,于是本题可解。
我的感悟:
(1)压轴题总是具有综合性的,但一开始,还是离不开读题目,作标记,并联想,只是正向综合分析可能会受阻。
(2)要学会把较多的条件放在熟悉的同一图形中,如同一三角形,这个三角形可以是等腰三角形,或直角三角形,也可以是两个有关系的三角形,如相似三角形,全等三角形等,以便找到关系。
(3)初中学过的各种方法要在脑海中不断搜索,重点是如何建立量与量之间关系的几种核心方法,如相似、勾股定理、三角函数、等积等,这样可以联想到作辅助线的方法。
(4)代数推理是新课标中值得大家重视的一种技能。
我的收获:
本题我能完成,所以只有感悟。若本题我没有做出,那么看了答案解法之后,我会思考,哪一步我受阻了,哪个条件我不知道怎么利用;看了解答之后,我会明白以后遇到这样的问题可以怎么想,怎么作辅助线,并作为自己的解题经验保存在记忆库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