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完成《黄帝的传说》教学后,回顾以培养学生复述与概括能力为核心的课堂实践,结合“看到什么,想到什么,做什么,结果如何”的架构和小组合作的教学形式,有收获也有值得反思改进之处。
从架构运用来看,“看到什么,想到什么,做什么,结果如何”的框架为学生复述课文提供了清晰的逻辑脉络。在课堂上,学生借助这一架构,能够迅速梳理故事线索,从黄帝面临的部落冲突场景,到他的战略思考,再到具体的行动部署,直至最终统一部落的结果,将复杂的传说故事拆解成有序的板块。许多学生在小组内分享时,都能按照这一顺序,较为完整地复述故事内容,逻辑清晰,重点突出。这种架构不仅降低了复述的难度,还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让他们学会有条理地表达,为今后的阅读和写作奠定了基础。
小组合作的形式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组内交流环节,学生们热情高涨,纷纷发表自己对故事的理解和复述内容。性格开朗的学生主动承担起引导讨论的角色,带动小组氛围;较为内向的学生也在同伴的鼓励下积极参与,勇敢表达自己的想法。通过相互倾听和补充,学生们对故事的理解更加全面深入。同时,小组合作还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他们学会了尊重他人意见,共同解决问题,这对于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具有重要意义。此外,小组间的竞争与展示环节,激发了学生的表现欲,促使他们更加认真地准备复述内容,进一步强化了学习效果。
尽管整体教学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部分学生在运用架构复述时,过于依赖框架,机械地按照“看到什么,想到什么,做什么,结果如何”的顺序罗列内容,缺乏自己的思考和情感表达,导致复述内容生硬、缺乏感染力。例如,在描述黄帝与蚩尤战斗的场景时,只是简单地叙述战斗过程,没有生动地描绘战斗的激烈和紧张氛围,无法让听众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这反映出学生在理解和运用语言方面还存在不足,需要进一步引导他们深入体会故事内涵,丰富语言表达。
小组合作过程中,也出现了个别小组分工不明确的情况。有的小组中,少数学生占据了大部分的发言时间,而其他学生参与度较低,未能充分发挥小组合作的优势。此外,在小组讨论环节,有时会出现偏离主题的情况,学生们在交流过程中被一些无关内容吸引,导致讨论效率低下,影响了教学进度。这说明教师在小组合作的组织和引导方面还需要加强,要明确小组分工,及时引导学生围绕核心内容展开讨论。
改进措施
针对以上问题,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注重引导学生在运用架构的基础上,深入理解故事的情感和内涵,鼓励他们加入自己的感受和想象,丰富复述内容。可以通过创设情境、角色扮演等方式,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故事中的情节和人物情感,从而更加生动地进行复述。例如,在讲述黄帝与蚩尤战斗的情节时,让学生分别扮演黄帝、蚩尤及其部落成员,通过角色体验,更好地理解人物心理和情感,进而在复述时能够更加生动形象地展现战斗场景。
在小组合作方面,我会在分组时充分考虑学生的性格、能力等因素,进行合理搭配,确保每个小组都能形成良好的协作氛围。同时,明确每个小组成员的分工,如组长负责组织讨论、记录员负责记录要点、汇报员负责总结发言等,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小组中发挥自己的优势,提高参与度。此外,在小组讨论前,我会提出明确的讨论要求和问题,引导学生围绕主题展开交流,并在讨论过程中加强巡视和指导,及时纠正偏离主题的情况,提高讨论效率。
通过本次《黄帝的传说》教学,我深刻认识到培养学生复述和概括能力的重要性,也发现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不断总结经验,改进教学方法,努力提高教学质量,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更多的收获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