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赏月是中华民族的习俗。
中秋八月十五的月亮的共性是明亮。
“月波疑滴,望玉壶天近,了无尘隔”(史达祖《喜迁莺》);
“碧天如水,一洗秋容净。”、“无遗照,泻出山河倒影”(向子湮《洞仙歌》);
“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张孝祥《念奴娇》);
“风清月白偏宜夜,一片琼田”(欧阳修《采桑子》等词句用白描手法平实落笔,细致而传神。
“正月华如水,金波银汉,潋滟无际”(柳永《佳人醉》);
“晚云收,淡天一片琉璃”(晁端礼《绿头鸭》);
“纤云扫迹,万顷玻璃色”(刘克庄《清平乐》);
“小窗如昼,情共香俱透”(陈亮《点绛唇》)等词句,或以水作比,或以昼做比,不拘一格,生动而新颖。
词人常赋予明月清冷的色调,借以烘托月华的清莹柔和。如:
“桂魄飞来光射处,冷浸一天秋兽”(苏轼《念奴娇》);
“最堪爱,一曲银钩小,宝帘挂秋冷”(王沂孙《眉妩》);
“醉里偶摇桂树,人间唤作凉风”(刘克庄《清平乐》)等。
品读这些词句,其情之深,其意之切,其笔之曲,其境之幽,仿佛自然情观已经和人的情感相贯通。
月亮,犹如一面镜子,清晰地映照出词人们的情感世界。
月,你是大自然的精灵,备受词人的喜爱和赞美:
“君知否?乱鸦啼后,归兴浓于酒”(汪藻《点绛唇》);
“便有团圆意。深深拜,相逢谁在香径”(王沂孙《眉妩》)……
月,你又勾起多少人的离愁和哀怨?
“聚散匆匆,此恨年年有”;
“风帏寂寞无人伴”“多谢月相怜,今宵不忍圆”(朱淑真《菩萨蛮》)
“良言处,良宵淡月,疏影尚风流”(李清照《满庭霜》);
“月转乌啼,画堂宫徴生离恨,美人愁闷,管罗衣褪”(秦观《点绛唇》);
“愿身能似月亭亭,千里伴君行”(张先《江南柳》);
“明月不谙离别苦,斜光到晓穿朱户”(晏殊《蝶恋花》)等,
男子自述离愁别恨,柳永的《雨霖铃》(寒蝉凄切)堪称压卷之作。“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怀亲人,怀情人,怀友人,是怀人作品的三大类。
苏轼的《水调歌头》是为其弟子而作。词人在中秋之夜斟酒赏月,欢饮达旦,兴致正浓处,向茫茫苍天发出奇异的提问:“明月几十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苏轼这一问,充满着对月宫世界的赞美,赞美它不知何时伊始,年年中秋之夜都为人们带来一个良辰美景。“我欲乘风归去”五句,表达了词人对人间生活的热爱。下片借月以怀人,“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赏月兴致荡然无存,而流露出怨月之情。何故怨月,词人没直接说明,而是用了一句反问:“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写明今日月圆而人事未圆之憾。“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三句,与其说是词人对人生悲欢超然豁达态度,不如说也包含着无可奈何的感叹。“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二句,既写月,又写人;既自慰,又慰人,使怀人之情托付明月。
此词起自“月”,结于“月”,其中问月、赞月、归月、恐月、弄月、转月、低月、怨月、谅月、共月,结构紧密,层次分明,且逐层深入,愈转愈曲,愈曲愈转,情景交融,一气呵成,无怪历来被推为中秋咏月怀人词之绝唱。
月亮,在宋词里,永远拥有无比的神韵,月啊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