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正月十六,按照广东佛山当地习俗,正月十五、十六要“行通济”。为什么要“行通济”呢?说来话长。
简单地说,佛山最早兴建的第一座桥,就叫做通济桥,是木石参半的拱桥,始建于明代,清代又进行过三次重修。
民国初年,通济桥附近河道淤塞,解放后,通济桥附近的马路多次扩建,桥面被改为大马路,这一带再也找不到“桥”的痕迹了。
记得有一年,佛山的朋友带我在通济桥附近路过时,还专门指给我看,告诉我与通济桥有关的故事。
为了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弘扬传统文化,应广大群众的要求,佛山市政府斥资1700万元,于2001年1月开工修复通济桥。这就有了现在这座紧固美观的新通济桥。
据记载,在明代就已经开始有了“行通济,无闭翳”这种说法。到了清代,据《行通济》一书中写着:“到了乾隆年间,行通济之风日趋旺盛,每到正月十六,从清早到午夜,各家各户,携子带女,手举纸制风车、风铃、小花灯,拥到通济桥边,再绕道回家。”
也就是说,从明末清初开始,每逢正月十六,佛山家家户户都会扶老带幼,自清晨到夜幕,举着风车、摇着风铃、提着生菜浩浩荡荡地由北到南走过通济桥,祈求来年平平安安、顺顺利利。
“行通济”,就是从通济桥上走过,再绕道回家。“无闭翳”,“闭翳”是广州方言,指忧愁、衰气的意思。
“行通济”现在成了佛山人庆祝元宵节的传统习俗,从正月十五就开始了,十六继续进行,连续两天。老一辈的人说,如果连走三年更好。
今年的行通济更加热闹,因为疫情的原因,已停了三年的行通济,今年正式恢复。因为元宵节这天下了一天的雨,我没有去,从电视上看,简直是人山人海,下雨也挡不住行通济的热情。参与的人肯定比昨天还要多,因为按照传统习惯,今天才是正日子。
不过,今天的重头戏还有焰火亮相,也是三年来头一次由政府组织的焰火庆佳节活动。当然,自春节以来放烟花爆竹的不断,场面也很大,但那都是自家买来放的,与政府举办的不同。
地点就在我家门前这条东平河的对岸:新城公园河道边。晚上八点半开始,结果天还没黑,就有很多人陆陆续续地赶来,门前街道实行封路。
我被邻居拉去河边看烟花,结果人太多,根本不能靠近,远远地看,用手机拍照录像,看见的都是后脑勺。好在,天空中像星星一样的无人机倒是看得异常清晰,也为节日添彩不少。
我提议到我家去吧,窗口看得更清楚。果不其然,居高临下,无任何遮挡,绝对没有后脑勺。你说这不是舍近求远吗?其实主要还是想下楼活动一下的。
今年的春节、元宵节好有仪式感,热闹、热烈,更是热火朝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