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
最近班级频繁出现问题学生,各种违纪轮番上演,有寝室嬉闹逗打影响他人休息的,有谈男朋友早恋的,有抄袭作业的;严重违纪的学生多以留守学生为主,家长不在孩子身边,主要是爷爷奶奶照看着。父母疏于对孩子的管教,导致孩子不能很好的度过尴尬的青春期。
“感”
遇到这样的事情,我也能够理解很多父母被迫于生活压力,外出打工挣钱养家糊口,为了降低开销成本,小孩留在老家读书,由爷爷奶奶或者其他亲戚照顾。联想我自己目前不也是如此么,我和先生各自不同地方忙于工作,孩子在老家爷爷奶奶照顾,对于情感关系的不确定性心里也是各种不安和忧虑。
“思”
我们总是按照大众的意愿或者生存的逻辑来做选择,结果总是被现实打脸。记得笑来老师说过做我们做选择的逻辑:多问问自己什么最重要的?什么更重要?
梁宁老师也说过类似的原理:商业是以利润为中心,追求结果导向;但人生是以意义为中心,需要多考虑自己的感受。商业并非人生的全部。人死前盘点自己的一生,其实没有人看这一生赚了多少利润。做我们自己内心确定感的事,人生逻辑大于商业逻辑。
人生再多思辩,架不住一句“其实我做不到”,做自己能做的,和至情至性的亲人相互支撑,这样人生才立在不奔溃的原点。
“行”
夫妻关系和亲子关系,都是我们人生最重要的关系。心理学精神分析有一句名言:无回应之地,即是绝境。西班牙则有诗歌说:死亡,即是无回应之地。也就是说,如果缺乏情感回应,人就等于处于绝境,甚至是死亡之地。
心理学家武志红老师在书中提到过这样一个实验:德国皇帝腓特烈二世做过一个残酷的实验,他将很多个刚出生的婴儿从父母身边带走,关在一起,让负责养育的护工,只给予物质满足,但不能有任何情感互动,比如抚摸等,结果这些婴儿无一例外都死掉了。
1959年,心理学家哈里·哈洛用恒河猴做了类似的残酷实验。他让新生的恒河猴一出生就和母亲分离,以后的165天中同两个“替代母亲”一起。这两个“替代母亲”都是用铁丝架做的,一个是“铁丝妈妈”,小猴子可以在这儿喝到奶;一个是“布偶妈妈”,就是在铁丝架上放了毛茸茸的布,头型也弄成了恒河猴的样子。
实验结果发现,小猴子宁愿挨饿,也要和“布偶妈妈”待在一起。心理学家哈洛认为,这证明对于哺乳动物而言,身体碰触,是比奶水养育还要重要的事物。
然而,这只是这个实验的开始,后来哈洛还发展了一系列残酷的实验,最终得出的结论是,对于灵长类动物而言,爱的存在有触摸、运动和玩耍三个变量。
这个残酷的实验给我的启示是:父母和孩子的情感互动要远远胜于饮食照料。如果我们只关注后者,而疏于前者,那父母就和那个铁丝架子没什么两样。这个结论可以不断延伸,任何关系都是如此,如果只有物质满足,而缺乏情感互动,那这个关系的质量就没有什么好称道的。
青春期的孩子如果长期得不到父母情感上的回应和支持,孩子就只能把自己的情感投射到其他人身上,自然会出现各种令人担忧不好的交往。
人性就是这么矛盾,如果一个人处于损耗性关系中,创造力会受损,但如果缺乏人际关系的滋养,哪怕这个人身上有天才一般的创造力在闪耀,他仍然是不可能幸福的。
了解一些心理学知识:我自己越来越开始重视这件事:“回应,就是光”。心中已久的迷茫逐渐消散,知道为人父母该做何选择和取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