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二十四年的青春岁月,伴随这么些年最多的字眼,就是求学。
从小学到初中再到高中,直至大学,我都不敢很确定地说,自己真的有认真去追求过理想,对于我来说,它有些遥远甚至原本就不属于我。
有种什么样的感觉呢,比如来说我一直一直向前走,到时间经过一个岔路口,我还没有经过很长时间的思考,可路已经指向性的放在了那里,而我多像没有感情的机器,向着尽头走去......
我的小学在省外小镇一所小学度过的,从小懂事的我便知道父母为了我的异地就读,也是到处奔走,花费了不少的精力。懂得父母的不易,所以在学习上颇为用功,成绩也还不错,这也算是给父母的一点回报吧。
小学期间的我不喜欢说话、内向,性格孤僻,多半是因为作为外地学生,缺少和身边亲近人的沟通。现在看来那时的我多多少少有一点心理自卑,很难融入学校这个大家庭。除去方言障碍,饮食习惯、环境生活等因素,也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在校期间的学习压力。
之后几年融入学校的我,与之前判若两人,渐渐承担着一些其他的责任。参与校队,代表学校参与省青少年田径赛、省运动会;参加科学兴趣小组,制作纸鸢、木质飞机;报名棋类培训,加入校乐队,成为了一名小号手等等。可以说,在校期间的我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说到这里,我不禁为母校,右手握拳竖起拇指点个赞。在倒过来几年说一下,小学二年级因为不好好念书,在学校留了一级,从小到大这么多年,唯一一次在小学二年级留级,或许难以描述,但那确实是一个真真的我。
整个小学是04-10年,如果要我给这段时间加个备注,我想留下这样几组词:取舍、感恩、怀念。当我在敲下这串字符的时候,脑海中闪现出之前我想了很久的问题:这几年,过得怎么样?
这个问题好像就是在质问我,你有后悔过这段时光吗?如果重来,你的选择是?
当然,人生不可逆,我是没有选择的。毕竟是跟着父母一起生活的,至于他们在哪里,也不是我能决定的。这个就当是一个永远的有着答案的问题吧,人生没有回头,或许日后再回忆起这段日子,会嘴角上扬,一泯微笑,应该算是一种解答吧。
“所有的经历,不过是经历,是流经我们身边的河流,一去不复返。”这是河南大学文学“先生”常萍老师的一句话,不想放在最后再拿出来,提前写上。至于我为什么记忆这么深刻,以及怎么知道的,可能要到下面才说了。
小学期间遇到许多难忘的老师,英语老师杨琳、数学老师苏侃武,还有比较喜欢的两个班主任陈小冬、吴庆丰。真的很难想象,这么多年后我还记得他们,非常感谢他们,他们的教育方式及对小孩价值观的塑造和培养,润物无声又字字入骨。哪怕天黑无灯,下雨无伞,但可遇良人,不失为一种幸福。
写到这里,我可能要结束那段时间的记忆了,最后讲两件难忘的事吧。
一是胶卷电影放映,五年级之后,每个学期学校都有集体组织一次高年级的电影放映活动,这里的高年级也就是指四、五、六年级这样子。当时也没有大礼堂,就在学校大餐厅,所有窗户用幕布遮挡起来,正前方是放映幕布,周围环境倒是非常符合电影院。讲错重点了,可以看到放映师身边放着两盘胶卷,富有年代感的胶卷电影放映机架在后排空地上,每次确定座位后,在电影开始前,我都会偷偷跑到离放映机近的位置,为的是满足小小的猎奇心理,心里也真的在嘀咕它真的好神奇。想到这件事,我的感觉依然是我之前对这件事情写下的那段话一样:
回想到小学时代
好像留给自己最为深刻的是那样一件事
电影活动 地点餐厅
幕布遮挡的窗户 装好的放映机器
胶卷放映机 伴随着卡卡的声响
夹杂着食堂餐厅 中午残留的饭香
和清扫餐桌的消毒水味儿
记忆抹不去的是
那年那天那时
两眼看着电影想着未来的自己
下面是第二件事,青少年综合实践基地。这件事情的话可能是我小学时代最自豪的一件事,当然和我自身努力没什么关系,真的赶上时候了。说到这里,我忍不住感谢我小学二年级留级了。
时间拉回到2010年,也就是六年级,当时我人生中第一次听说一个名词——毕业班。幼儿园我没上过,所以不清楚,在大班开始时老师会不会告诉学生,亲爱的同学们,你们是毕业班了哟,要努力听话的呀,诸如此类等等。在毕业班的我们,在老师的引导下,渐渐地开始为人生中一次重要的择校选择机会,挑选一个好的初中而努力。一天阳光午后,学校下发通知,省青少年综合实践基地建设完成,投入使用,由于我们学校离基地比较近,我们是第一批进入青少年基地体验生活的小学生。有必要说明一下,基地建设在长江边上,环境优美,设施完善,风景独好,总之就是你可以想象出来的诗情画意、鸟语花香。
三天两夜的实践体验活动,真是我人生中第一次在外时长超过一天的,活动内容很精彩,制作石英钟、野炊、户外体验、徒步履行、分组对抗、科学实验等等,一次性接收这么多的新鲜事物,开拓了一个小孩的视野,从那感觉世界真的很美好,我们都应该善待自己,学会成长,拥抱自已的生活。
这便是我的匆忙而又简单小学生活,这次真的要告一段落了。
初中,我报考了当地有名的中学,成绩优异,校内表现良好,综合评价良好,就这样自然而然地成为了一名光荣的初一学生,最主要是离家还挺近,又开始了人生另一项全新体验——走读,这真的是走着去读书,当然刮风下雨,爸妈也会去教室走廊等我,不过每次我发现走廊外熟悉的面孔,我一般都是演技超群,精神百倍,专注听着讲课,看着黑板,好像很努力一样,这样子放学回家,就可以以此为要挟,让他们给买点好吃的,小孩子的快乐总是那么单纯、简单;偶尔我也会坐着同学的电动车回家,不过有次出了点事故,差点飞到垃圾箱里,从此便老实了,剩余的初中生活我便一直重复初体验,走读forever。
宽广的林荫大道正对着校门,窗明几净的教室、绿茵球场和同样拥有残缺身体的校园雕塑,组成了我的两年初中生活,第三年由于一些原因,离开了亲爱的校园,回到省内就读初三。两年的初中生活,我开启了全新的自我追求,放肆去感受全新环境散发的魅力,认识了全新的朋友,学会了新的技能,当然也会在体育课结束后,迟迟不肯下课,阳光的午后,躺在教学楼后的绿茵草地上,喝着朋友一起用零花钱购买的冰红茶,畅想着只属于我们的高中时代,我们会在哪里遇见,又会在哪里重逢,那段日子是只属于我们的青春,单纯、稚嫩,还有点小确幸。
学习上,每次的期中、期末考试都能拿到不错的成绩,因为成绩突出,光荣成为了第一批共青团员。不过那时的我也正在幻想着一些不切实际的事情,有所想的太多,就会无形中给自己压力,确实还挺难受的,在面对。
初三刚开始,因为考虑到几年后的异地高考政策,父母提前与我商量,选择权交给我。几天之后,带上行李,坐上回家的列车,离开了生活两年的初中校园,回到省内继续学习。或许这是我人生的一个分水岭,好像一切是安排好的一样,我开始了另一个章程。
几年之后,我特意返回学校,想着再看看两排杨树铺开的林荫大道、教学楼风雨走廊、操场墙上挂满的蔷薇、便利店陪伴我数个夏日午后的冰红茶、那张陪伴我月考的桌子、还有我爬了不知多少次从一楼到四楼的楼梯......
但是,我转身离开了,我不敢面对怀有遗憾的自己,母校生活的一暮暮、一段段零散的时光都深深触动我心底脆弱而又敏感的神经,翻开现实的压抑、孤独和痛苦,又何尝不是一种煎熬。于是,我让一切都留在了过去,让过去一切埋在心底,只留给那年那时的自己。
直到今天,我一直保留着一个习惯,我会在心里默默记下我认为这一生我只会经历的一次事件、一个地方等,这些还都是我在经历这些的时候当时就在做的事情,或许这样一种记录生活的方式,会使人真正用心去感受周围的一切。时隔多年闭目想来,仿佛还是置身其中,周围环境是怎样的,静谧、恬适、悠然还是孤单?周围有什么人,亲友、长辈、还是回头的陌生人?当时的我在做什么,拍照、攀谈?一幕幕又都浮现在眼前,可是每次回忆,多多少少又有遗憾,重复最多的依旧是那四个字“如果当时”......
初中之前的故事,也就是在和中学正式说告别之前,我觉得如果我的文笔足够好的话,可以写本小说,名字我都已经想好了《我和中学的距离:一条河》,书本定位是青春文学,暖心手记。
初三的一年,回忆起来总过不太愉快,陌生的环境,陌生的教室还有陌生的这一样和那一样。大家都在为一个省、市重点高中努力,好像一下子稚嫩的我们,在高中开始之前一下子成熟了起来,因为更好的高中就是更好的平台。
寄宿学校,凌晨四五点的月光伴着挤牙膏的动作,也下意识揉了揉惺忪的双眼。没错初三那年,我去了寄宿学校,又是人生全新的体验,我以为自己一个人独立生活习惯了,对于群居生活,自认为还是可以适应的。嗯,没错,我一度自信的认为,可是后来却被打脸。
学校制度不适应、上课方式不适应、宿舍环境不适应、饮食不适应,这一系列连锁反应,让一个大男孩在数个辗转反侧的夜里,看着窗外的月光,默默落泪。写到这,双手已离开键盘,慢慢移动到脸颊,悄悄擦拭了打转的眼泪。所谓成长,是独处感知孤寂的蜕变,是一个人与心灵对话之后的深层剖析,是忍受,是月照西窗、跨越星河的想象。
那时的理想当属考上重点一高,然后为了心仪的大学努力奋斗。现实则是,一直在努力,全校成绩也在一次次提前,距离也在不断缩小,但是距离历年重点高中分数线总是差一步。也许当排名重新刷新的时候,便又是我吹起一个奋斗的冲锋号角。中考结束后,第一志愿被县一高录取,我认为我可以努力这个平台成就更好的自己。不得不说,理想与现实是两列背道而驰的列车,背道相驰,短短相交,却又匆匆离去,我的想法过于简单,我的盲目自信让我失去更好提高自己的机会,也让我离目标渐行渐远。
高中三年,似乎也没有太多的趣事,一如浪花滚滚的海上,飘着的小船,可行远且平稳。事实上我也并没有成为我理想的样子。在学校也曾为家庭琐事耽误课程,因为学校舆论风波,不思学习;因课程不懂而焦虑学习;因为月考或者成绩不理想,几度放弃。有人说,人生刚一开始是一张白纸,生活、阅历、成长会在纸上留下痕迹。我感觉自己可能没有好好规划这张白纸,以至于大体上这张纸已经占满了,若要继续留痕,可能需要更多地精力。
唯一深刻的记忆,是一位语文老师,候老师语言风趣、学识渊博,胖胖的身材,不难看出灵活的一面。他出现在高三,陪伴我们度过枯燥、单调的生活,记忆尤为深刻的就是那句话。
高考结束后,经与家人商量报考普通院校,虽然理想与现实有段距离,或许从某种意义上,模糊的人生轨道已经大体完工,列车也在准备之中,当列车行驶在该轨道上,什么时候停靠站、速度多少我想都应该由我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