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一次闲聊中,有个朋友告诉我,他的身边有这么一个人。
他每天都过得十分自律,一大早会起床晨练,然后按时按点吃早餐,做着自由职业却严格按着朝九晚五的上班时间来规定自己,“下班”时间则大部分都用来健身。打开他的朋友圈,清一律的励志语录,出现率最高的词汇是“努力”,“人生”,“勤奋”,“信仰“。
他从来都以很高的要求来约束自己,不允许自己的生活有任何的娱乐项目,他认为娱乐只会让人颓废。
我问,那他现在应该已经很成功了吧?
我得到的答案却不然,他自律的生活,并没有带给他相应的回报。事业上并没有什么进展,生活中也几乎没有朋友,这让他一直很苦恼。
他不喜欢与人交流,准确来说,他不喜欢与那些比他“差”的人交流,他觉得这会拉低自己的水平。而他觉得身边大部分的人都比他差,以至于他能够交流的人寥寥无几。
其实这种所谓的自律也并没有带给他多少快乐,有人问他,你为什么不去玩一玩放松一下?他说,他不敢。
不是不想,而是不敢。他当然不敢了,因为他给自己立的人设是高度自律的精英人士,一个精英人士怎么能沉迷玩乐呢?
02
有句话说,成长就是一个接受自己平庸这一事实的过程。
对于这句话本身,我不予评价对错,毕竟人活着总不能以接受平庸来安慰自己的碌碌无为。但其中透露出的一个道理我觉得很对——心气永远都不要高于能力。
“谢邀,人在美国,刚下飞机。”
这个梗被人调侃了很多年,知乎也被网友称为逼乎。众所周知,在知乎,只要一开匿名,你就是年入百万,身价上亿,双一流大学毕业的社会精英。
而在另一边的小红书,点开主页就全是人均家住别墅,拎着LV买菜,sk2当自来水,从来不用碎钻的白富美。
这些网络上真真假假的信息,都在有意无意地引导着人们的消费观和金钱观,也让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陷入一种焦虑——我原来还没到达大家的平均生活水平?那别人会怎么看我?
于是很多人开始包装自己,对外贴上高端的标签,想要跻身进社会上流人士的圈子。
吃着泡面买Gucci,皱着眉头喝星巴克,转头却问别人:“啊?你怎么吃这种便宜的东西啊?我是从来都不碰的哦。”
这种人被称为精神上的中产阶级,现实中的底层人民。
03
品牌效应之所以会在商业中如此常见,就是抓住了人们的这一消费心理,logo的价值逐渐高于商品价值。
消费者对满足虚荣的需求,逐渐大于对物品的需求。
前段时间网上流行着“广东富人标配短裤衩人字拖”的段子,我们也不难发现,真正过着高水平生活的人,其实压根不屑用名牌logo去炫耀自己。
反而越是普通的人,在难得一次奢侈中越是招摇。
追求高品质的生活,是一种态度,但不应该是一个标签。若所有东西都被过分打上标签,那么这些东西也就失去了它本身的意义。
人类生产出来的物质从本质上来说应该是因取悦人而存在的,人不应该反被绑架。
如果见过的世面足够多,又怎么会用区区一个logo来标榜自己的身价?
04
总有人努力拼搏,优秀得在人群中像璀璨的星,也有人真的享受自律带给的快乐,这一切,都是在出于本心的前提下。
那些靠标签来满足自己的人,也逐渐把自己推向了虚荣的火坑里。面具戴得久了,连自己也被骗过了。
人生一世,草木一秋。一直活在别人的眼里,总没有活在自己眼里来得洒脱痛快。学会如何取悦自己,热爱当下的人,往往活得比谁都快乐。
永远都别让虚荣心挟持了你原本的样子。
本文为“芝士年糕可颂包”原创文章。
欢迎关注我的公众号:芝士年糕可颂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