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不能合群,
其实主要靠缘分。
不要刻意地合群、
低质量地合群,
这样终会阻碍自己。
当然更不要为了表现的不平凡,
而刻意不合群……
我是一个不合群的人
经常有人议论我不合群,
的确,
我是一个不合群的人。
宿舍的人大多都抽烟,
我不抽烟。
宿舍的人大多都晚睡,
我太早睡。
宿舍的人大多都晚起,
我太早起。
周围的人都去蹦迪,
我从不去。
周围的人都有谈恋爱,
我曾心动的没追到,
现在在等心动的人。
我热爱健身,
因此很少去玩。
我注意饮食,
因此不爱参加聚餐。
我和他们不一样,
所以我和他们没什么话题,
所以我在他们那是不合群的人。
但我始终认为我的选择是好的,
就算他人不认同,
就算他人把我当异类……
同时我也不明白,
他们这么心安理得地,
说我不合群……
要合他们的群并不难,
我对烟不过敏,
我也做得到晚睡,
我也做得到不那么早起,
蹦迪个一两次也能负担,
我也做得到经常去参加娱乐活动,
我也做得到将就找一个不那么喜欢的人,
我也做得到吃不健康的食物,
但我不愿意,
不是我合不来他们的群,
没错,是我不愿意!
只是可惜,
周围的人大多放纵,
周围的人极少自律,
所以他们成群,我成异类……
要是我能成群,
不知道他们做不做得到合群……
有时候合群反而是陷阱
合群有时是随波逐流的做法,
而大多数人都难以坚定自己,
成为强大、自信、优秀的少数人,
甚至那部分坚定自己的少数人,
还要接受多数人的“纠正”……
感觉就像传销组织,
不论好坏,
少数总要服从多数,
这让我感到很不该,
因为少数,
所以要被多数同化,
如此说来,
假如守法者身处犯罪组织,
犯罪者占多数,
守法者占少数
难道要守法者合群走向犯罪?
央视纪录片零零后《一一的世界》:
尊重孩子的思想与个性
孩子有她自己的成长方式
纪录片让人印象极为深刻的
是一个叫做一一的孩子。
这个孩子有个非常显著的特点:
她从小就不爱跟任何小朋友玩儿,
一个人吃饭,
一个人睡觉,
一个人玩耍。
她不哭不闹,
独来独往,
面对摄像师的询问,
她会很温和但坚定地
表达自己的态度:
“我喜欢一个人玩儿。”
“我觉得一个人玩儿挺好的。”
幼儿园的院长李老师,
对一一的状态有些担心。
她仔细地观察一一,
对一一的看法是:
“有的时候看她一个人坐在那里,
能感觉到有点淡淡的忧伤,
但你去观察她的行为,
就会发现她是那么的怡然自得。”
园长对一一的评价是:
“她是那么的高贵,
能够去很好地打发自己的时光,
能够找到自己想要做的事情
去愉悦自己。”
跟拍一一的摄像师
有一天忍不住追问一一:
“为什么你老是一个人玩儿啊?”
一一给出了一个
让所有人都意想不到的答案:
“我就喜欢一个人玩儿。”
“每个人有自己的选择。”
如果不是亲耳听到,
很难想象这样的话
出自一个3岁孩子的口中。
现在已经13岁的一一,
回想起自己幼儿园的时光,
她说很佩服自己当时
不跟任何人交朋友的勇气。
一一的爸爸妈妈都是相对比较安静的知识分子,
性格也同样偏独处型。
他们给孩子取名一一,
也是希望孩子过一个简单的平静的人生,
所以他们对一一所表现出来的安静,
并没有表现出太多的焦虑。
但幼儿园的院长李老师,
对一一还是表示担忧。
她认为孩子将来要步入社会,
是要为社会服务的,
如果孩子一直这样怡然自得下去,
未来可能生存会出现问题。
与李老师的沟通,
让一一的父母也意识到了问题。
他们听从园长的建议,
多带一一出去串门。
一一妈妈也专门请假一周,
到幼儿园里陪园,
希望能够带动一一跟幼儿园的小朋友们玩儿。
但最开始效果并不明显,
一一还是只跟自己的妈妈玩儿。
在园长试图沟通告诉一一她需要一个朋友的时候,
一一再次爆出金句:
“不交朋友是自己的权利。”
面对大人的逻辑,
小一一始终沉浸在自己的世界,
但是也许是父母的引导,
和园长的沟通起了作用,
不久后,
一一的身边多了一个小女孩,
一一开始习惯了友情,
并且开始正视自己需要朋友这件事。
一一在幼儿园交到了朋友,
也慢慢享受了友谊带来的快乐。
她还是内向,喜欢独处,
但也能在群体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
13岁的一一在采访中说:
“要求人是外向的这种事情,
首先是有一个目的的,
是为了让人们更紧密地抱团,
创造一个更好的社会。
但这件事对内向的人其实是不公平的。
他在要求每一个内向的人都变得外向,
内向的人也有很多自己的优点,
比如说他能更安静地思考、沉淀。
所以我觉得,
人当然是能内向能外向才是最好的。
那样他就拥有这两个世界里面,
各一半最好的东西。”
如今的一一已经不需要
父母和园长为她的交往能力担心。
她有自己的朋友,
并且成了一个有爱心、
思维清晰、学习上进的孩子。
她的个性始终被尊重,
并且被保护得很好。
无论是园长还是父母,
谁都没有逼迫她一定要怎样,
也没有人责骂她,
做一个内向的人没出息。
成年人只是引导,
尊重她的权利和选择,
创造条件和机会,
让一一自己感受友谊。
虽然这是个正面教材,
但却从中看出很强烈的集体主义文化,
对于群体中的少数不同人,
总会被视为不好的异类,
于是,
合群自然就成了一种随波逐流的政治正确,
不管你愿意还是不愿意。
作家刘同曾:
不合群是表面的孤独,
合群了才是内心的孤独。
有一个不合群的人,
韩寒,
他读书期间班上几乎没同学和他说话,
因为他做的事与别人不同。
当大家做数学题时,
他在写小说。
当大家背单词时,
他还在写小说。
当韩寒写完小说与同学分享时,
迎来的是异样的眼光,
同学们都心想这小子肯定考不上大学,
都懒得理睬他。
而多年后,
这些合群的同学们大多沦为平凡人,
韩寒却走上了少有人走的不平凡的路。
并且,
古往今来有很多名人,
如牛顿、爱因斯坦、叔本华,
都是有些格格不入不合群的人。
叔本华:
人的合群性大概和他知识的贫乏,
以及俗气成正比。
一个人能不能聊得来,
看气质是否相合、
看兴趣能否相投、
看三观是否相同、
看认知是否相近。
而一个群体,
也是如此。
能不能合群,
其实主要靠缘分。
不要刻意地合群、
低质量地合群,
这样终会阻碍自己。
当然更不要为了表现的不平凡,
而刻意不合群……
内心强大坚定自己的选择
人,要么孤独,要么庸俗。
而孤独的人,
内心一定要足够强大,
受得了孤独,
耐得住寂寞,
不在意别人怎么说。
我很庆幸,
我的内心足够强大,
他们可以把我看作异类,
但我确信,
我是清流!
正如胡适所说:
狮子老虎永远是独来独往的,
只有狐狸和狗才成群结队。
我最大的渴望,就是你的阅读与分享,谢谢你!
如果喜欢这篇文章,请帮我点赞,谢谢你!
如果喜欢年清大叔,请关注我,谢谢你!
我会有更多深刻的思考,好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