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开店的“小心机”,有时候正是赢利点

文/逗逗,图/花瓣网

1

老干妈的“意外走红”。

如今老干妈陶华碧的辣椒酱,畅销海内外了,当年的走红,看似不经意,实则是预料之中。

陶华碧卖凉粉,用于服务态度好,加上经营得当,回头客不少,一个细节让她感到惊讶:自己做的辣椒酱比凉粉还吸引人气。有天辣椒酱卖完了,客人也不想吃凉粉了,陶华碧关上档口后,巡视一圈,发现那些生意好的凉粉店,全部都是用她自己制作的辣椒酱。

自此,陶华碧不再卖凉粉,全心全意研制辣椒酱,后来也就有了我们的国民辣椒品牌“老干妈”。

因为副业或者周边产品的意外走红,而带动了主业的发展,这一点在餐饮行业,似乎是一个小规律。

有些餐饮店,他的饭菜可能没那么好吃,但是,他的外卖打包盒却相当有亮点,在设计上,段子趣味性强,色彩够吸引人,往往会吸引很多用户的关注度。

比如我留意到的一些餐饮店,他们在“小心机”的部署上,也颇费心思。

2

潮汕汤粉店的“辣椒酱”。

在广州本地,有相当一部分群体是来自潮汕地区的,这些人的餐饮经营业态,大部分是偏向于这几类:早餐档的肠粉,中午档的猪杂汤饭,夜宵档的大排档。

而广州是一个外来人口较多的城市,像一个文化的大熔炉,兼容性强,又保持了个体的差异性,在饮食文化的表达上,尤为明显。

潮汕是靠近沿海地区的城市,农产丰富,海鲜类的食物会比较多,在食物的口感上,并不会刻意追求辣味,或者麻辣的口感。

而在广州地区开餐饮店的潮汕人,他们结合广州本土的习惯,也制作了自家口味的辣椒酱,大部分都采用家庭制作的方式,采购新鲜辣椒和蒜头(类似于朝天椒这种,反正我是吃不下的,太辣了,哈哈!),而不是批量购买市场上的罐装辣椒酱,每份猪杂汤饭,都会配送一小碟的辣椒酱。

我曾经看过四川人在潮汕人开的猪杂汤店里,打包了几份酱料的,他跟老板说:你这辣椒酱的味道很正宗啊,跟我们四川一样。

与此同时,潮汕人在开店的经营策略上,既保持潮汕原汁原味的口感,又不断融合北方人的饮食喜好。

一小碟的辣椒酱,留住的,不仅是北方朋友的心,更是饮食文化的相互交融。

3

潮汕人在适应北方人,北方人也在琢磨南方人的口味。

如今在广州开的重庆面馆,麻辣干锅,烧烤烤肉,湖南蒸菜馆,河南饺子等遍地开花。

越来越多的广州人,在饮食上也开始向辛辣的尝试,在融合的过程中,一些北方的店主,也学着调制南方人喜欢吃的酱料。

他们除了配备原有的辣椒酱之外,也推出了蒜蓉,酱油类的,姜类的蘸酱。

我经常去一家河南饺子馆吃,不是因为他们的饺子多好吃,也不是因为他们的辣椒酱多劲爆,而是因为他们调制的酱料,实在太像老家的口味了。

他们也推出不辣的酱料,采用姜葱蒜,加酱油,在口感上,跟自己从小到大吃习惯的味道,差别并不大。

为什么食物可以唤起一个人的味觉识别系统?因为人们对于原有的食物认知根深蒂固,在历经岁月的洗礼之后,这种舌尖上的味觉,被重新唤起了,变得格外珍贵。

4

有些喜欢吃薯条的朋友,一定格外留意蘸薯条的酱。

一般都是番茄酱,而这一包小小的番茄酱,往往也成为用户决定要不要吃薯条的原因。

快餐行业的巨头,肯德基和麦当劳,在番茄酱的口感上,差别并不大,质量上严格把控。

反观另外一个竞争对手,华莱士,番茄酱的口感,似乎显得很廉价,管理上可能比较欠缺,员工操作标准度不够,有时候连薯条的口感差异也很大。

在这里并没有贬低华莱士的意思,而是根据遇到的实际情况描述,用餐体验,远远达不到肯德基麦当劳的标准。

我会选择去华莱士坐一坐,但至于要不要点餐,我可能还要再考虑考虑,因为口感不是自己能接受的;而同样是去肯德基麦当劳坐一坐,想点的时候就直接点了,因为我知道他们每家店的出品质量是一样的,我不需要再去掂量一下他们的品牌信誉度。

5

带有一点赌徒性质的经营。

开店做生意,像是一场豪赌,即使你做好了前期的调研,中期的运营,后期的复盘,有时候还是难以预料中间是否会出现什么小插曲。

但是,也正是这种不确定性,也带来了一些机遇,你不知道自己会因为哪些小小的关注点而意外走红,也不知道用户未来的消费倾向,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所有的策略,不外乎一句话:

事在人为,审时度势,服务到位。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