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写文的状态越来越差,想法很多,但都是碎片,无法成文。每每坐在电脑前,似乎又回到了最初写文的时候,东拉一句,西扯一句,有种敷衍了事的感觉。
今天看到一篇文章说,公众号写作的未来在哪里?里面有几句话很触动我,同时也让我有了共鸣。
“少一点套路,多一点真诚是理想的状态。
真正的出路,只能是寻找市场和走心的平衡点。
是淡泊名利,还是激流勇进,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
一直都觉得写文好比做人,一个人的心境如何,通过阅读他的文字就能一目了然。
我最初养成阅读习惯的入门书,不是金庸的武侠小说,也不是琼瑶阿姨的言情小说,而是三毛的《雨季不再来》,从这本书开始,读三毛,喜欢上三毛。
喜欢三毛,喜欢她的纯真,喜欢她的个性,喜欢她的文笔朴素浪漫,充满异国情调又独具神韵,她的一切都显得平实自然。也正因为如此,我的生命中有了三个词,从流浪,到漂泊,再到如今的风一般的女子。
我想,她的文字,从一开始就在我心里扎了根。所以,我的文字并不适合严肃的新闻报道,从而,我就有了属于自己的风格,尽管现在还没有成型,还在不断地摸索。
可那又怎么样呢?就像卢梭在《瓦尔登湖》里说的:
“对于每一个作家,都不仅仅要求他写他听来的别人的生活,还要求他迟早能简单而诚恳地写出自己的生活,写的好像是他从远方寄给亲人似的;因为我觉得一个人若生活得诚恳,他一定是生活在一个遥远的地方了。”
我也明白,自己现在的文字顶多就是碎碎念,离作家还有十万八千米的距离,可那又怎么样呢?
我之所以写字,只不过是记录下自己的生活和心情,等我年老的时候,再去翻阅它们,也许会觉得滑稽,但至少我认真地去做过这件事,想要留下些什么。
也许坚持一两年不是难事,难的是坚持十年二十年。
十年二十年,单靠生活阅历一定无法支撑,关键在于经历人生的风风雨雨,花大量的时间阅读书籍,在头脑中做大量的思考,还要不时地和自己对话。
直到最后越活越明白,文字也就越写越简单,越写越真实,越写越诚恳。
正如杨绛先生的文字,韵致淡雅,独具一格。读起来语言沉定简洁,看起来平平淡淡,无阴无晴,然而平淡不是贫乏,阴晴隐于其中,在经过漂洗的苦心经营的朴素中,有着本色的绚烂华丽,干净明晰的语言在先生那里变得有巨大的表现力。
每读先生的作品,可以感受到安静而不古板,活泼而不浮动,静中有动,动还是静。
在沉静诙谐中有沉着老到、雍容优雅的气派,锋芒内敛后的不动声色,有种静穆超然的中和之美。
所以,尽管现在的文字只能是碎碎念,那又怎样呢?只要心中有灯塔,不迷失方向,你只管坚持去做,其它的都交给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