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分 智人为世界赋予意义
第4章 虚构的力量
动物活在客观实体和主观体验的双重现实中,但人类除了这双重现实之外,还有关于金钱、国家、神、公司等虚构故事的第三重现实。7万年前,认知革命让智人开始谈论只存在于人类想象中的事情,虚构故事促成了人类的合作。大约5000年前,虚构故事的两大利器-文字和货币-被发明出来,人类突破了大脑的数据处理限制,人类合作的网络大大扩展。文字让人能以算法的方式组织整个社会,货币让人能够向数十万人收税,使人类得以组织起更复杂的官僚体系,建立起更辽阔的国家。到了21世纪,科技发展可以让虚构概念更为强大,甚至创造出更极权的宗教,因此,区分虚构与真实、宗教与科学比以往也更加重要。
摘抄:
有了文字以后,人类就能组成网络,每个人完成庞大算法里的一个小步骤,而最后的重要决定由整个算法做出。这正是官僚体系的本质。
我们可能觉得书面文字只是用来温和地描述现实,但它却逐渐变得威力无穷,因为它能够重塑现实。
人类合作网络的力量就是依赖于真实与虚构之间的微妙平衡。……真正有力的人类组织,大部分的力量,都在于能够将虚构的信仰建立在一个让人顺从的现实上。例如,货币的整个概念正是如此。
我们可能拥有非常复杂的合作制度,却只是为了服务于虚构的目标和利益。
想评估人类合作网络究竟是好是坏,一切都取决于用什么标准和观点。……历史绝不是单一的叙事,而是同时有着成千上万种不同的叙事。我们选择讲述其中一种叙事,就等于选择让其它叙事失声。人类合作网络评价自我时,常常用的就是自己发明的标准,屡获好评也就毫不意外。特别是以虚构实体之名(例如神、国家和公司)而建立的人类网络,自然也就是从虚构实体的角度来判断是否成功。
评价任何人类网络的历史时,建议可以经常暂停一下,改从真实实体的角度来看待事物。怎么知道某个实体是否真实?答案很简单,只要问问自己“它是否会感觉痛苦”就行了。
虚构故事本身并没有错,而且有时还有其必要性。如果没有货币、国家或公司等人人接受的故事,复杂的人类社会就不可能正常运转。……然而,这些故事只是工具,不该成为目标和标准。
第5章 科学与宗教之争
宗教与科学之间的差距比我们想象的要小。宗教为人类的法律、规范、价值观赋予高于人类的合法性,成为维护世俗秩序的工具,从这个意义上说,基督教、共产主义、自由主义都可以算作宗教。宗教通过伦理判断、事实声明,以及伦理判断与事实声明结合给出的具体指示维持社会秩序。科学想要打造出可行的人类制度,也要借助宗教的帮助。宗教能为科学研究提供伦理上的理由,也因此能够影响科学研究的议题以及科学发现的使用方式。现代社会相信人文主义教条,科学起到了实现这些教条的作用。21世纪,科学与人文主义的契约可能会瓦解,取而代之的是科学与其他后人文主义宗教之间截然不同的契约。
摘抄:
虚构故事是人类社会的基础和支柱。……但遗憾的是,盲目相信这些故事,也就意味着人类往往为某些虚构实体的荣誉而努力,而不是让真正拥有感受的生命过的更好。
现代科学确实改变了游戏规则,但并不是“以事实代替神话”这么简单。神话仍然主宰人类,科学只是让神话更为强大。……在计算机和生物工程的协助下,人类开始能够重塑现实以符合心中的幻想,虚构与现实的界限将变得更加模糊。……于是,科学兴起之后,至少会让某些神话和宗教变得比以往更为强大。
宗教的定义应该在于其社会功能,而不在于神是否存在。任何无所不包的故事,只要能够为人类的法律、规范和价值观赋予高于人类的合法性,就应该算是宗教。宗教能够赋予人类社会结构合法性,就是这些结构反映了高于人类的法则。
一方面,宗教和科学的差距比我们一般认为的要小,宗教和灵性的差距却比我们想象的更大。宗教就是一份契约,而灵性是一个旅程。……只要是在人生旅程中质疑着各种世俗的惯例和契约,并前往未知的目的地,我们都会称之为灵性之旅。这种旅程与宗教有根本的差异,因为宗教要巩固世俗秩序,但灵性要逃离世俗秩序。
人类要合作,就不能只有问题,而是需要坚定地答案。推到某些荒谬的宗教制度,往往又促成了新的宗教制度的建立。
科学要想打造出可行的人类制度,必然需要宗教协助。虽然科学家能够研究世界如何运转,却没有科学方法告诉我们人类该做些什么。
第6章 与“现代”的契约
前现代的人相信自己活在某种伟大的宇宙计划中,这限制了人类的力量,但也使一切有了意义。“现代性”就是一份交易,人类同意放弃意义、换取力量,具体而言,现代生活就是在一个没有意义的宇宙里不断追求更多的力量,这就导致了人类一边追求经济无止境的增长,一边不断担心世界生态崩溃。就算人类的动作足够快,能同时应付经济和生态崩溃的危机,对个人而言,也会造成极大的紧张压力。但从目前来看,人类不仅比以往更有力量,也比以往更平和,合作更愉快。原因何在?拯救人类的不是供需法则,而是一种新兴的革命性新宗教——人文主义。
摘抄:
只要能找对方法,我们就能为所欲为。除了自己的无知之外,没有什么能够限制我们。……具体而言,现代生活就是在一个没有意义的宇宙里不断追求更多的力量。
几千年来,人来之所以不相信未来会增长,不是因为人类太过愚昧,而是因为这一想法从根本上违反直觉、进化经验和世界运作的方式。……由于进化的压力,人类已经习惯于把世界看做一个静态的大饼。……相反,现代性的理念基础是:经济增长不仅有可能,而且还绝对必要。
资源短缺的问题看起来很可能被克服,但现代经济真正的敌人是生态崩溃。
历史从无正义可言。每当灾难发生,就算这场悲剧实际上是由富人引起的,但穷人承受的苦难总是远远大于富人。
把未来人类的希望,寄托于假设未来的科学家能有些现在不可知却能拯救地球的发现,这种想法真的理性吗?……对于这种高科技方舟的信念,是对人类未来及整个生态系统的最大威胁之一。如果有人一心相信自己死后能上天堂,就不该把核武器交到这种人手中;同样,要决定全球生态议题时,也不该交给相信这种高科技方舟的人。
第7章 人文主义革命
虽然现代人类不再相信整个世界有个伟大的宇宙计划让生命有意义,但如果真的没有意义,就不可能维持秩序,于是人类发现不用通过伟大的宇宙计划也能找到意义,正是人文主义让人类摆脱了人生无意义、存在无依据的困境。人文主义崇拜人性,让人从自己的内在体验找出意义,而且不仅是自己的意义,更是整个宇宙的意义——为无意义的世界创造意义。人文主义分裂为三大派系:正统派—自由主义,分之一—社会人文主义,分之二—进化人文主义。20世纪三大派系掀起一场残酷的信仰之战,自由主义最后靠着西方国家的核武器获胜,并从竞争对手那里学习了各种观念和制度,但仍保留了核心思想:尊重个人自由。这也成了21世纪初我们的唯一选项。获胜的自由主义理想正在推动人类走向长生不死、快乐幸福并化身为神。21世纪的主要产品将会是人的身体、大脑和心灵。为了实现人文主义梦想,将会出现新的后人文主义科技,从而根本颠覆人文主义。等到基金工程和人工智能彻底发挥潜力,自由主义、民主和自由市场概念将可能过时。
摘抄:
现代性推动的主要宗教革命并不是对神失去信心,而是对人类有了信心。
几个世纪以来,人文主义一直想让我们认为,人类自己就是意义的本源,因此自由意志也是最高的权威。
在中世纪欧洲,获得知识的主要公式是:知识=经文*逻辑。科学革命的知识公式是:知识=实证数据*数学,但它有一个重大缺点:无法处理价值和意义的问题。……人文主义提供了一种选择:知识=体验*敏感性。体验是一种主观现象,有三个主要成分:知觉、情绪和想法。敏感性包括两个方面:一,注意到自己的知觉、情绪和想法,二,允许这些知觉、情绪和想法影响自己。……没有长期的体验,就无法培养敏感性。
人文主义认为生命就是一种内在的渐进变化过程,靠着体验,让人从无知走向启蒙。
塑造历史的,往往是一小群向前看的创新者,而不是向后看的大众。
为了一个美丽新世界,社会主义打造了一个美丽新愿景,承诺以科技与经济为工具。于是,这成了历史上第一个科技主义,也改变了意识形态话语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