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菊东篱下,悠然见(望)南山”是陶渊明著名诗篇《饮酒》当中的名句,多少年来大家对“见”或“望”南山争论不休,对其中的“东篱”二字,普遍解释为“东边的篱笆墙”。而实际上“东篱”应该是地名更为贴切。
众所周知,“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热爱自然。以陶公的个性,受篱笆墙园囿下的 “采菊”,何来见南山的“悠然”意境?研究发现,古代确有“东篱”地名,其所指就是古丹阳湖畔的江东横山。
江东横山地处苏皖交界,分属南京江宁区、溧水县及安徽当涂县。横山古称衡山、吴山、藩篱等,后来也称隐居山,《世本·居篇》中“吴孰哉居藩篱,孰姑迁徙句吴”所指“藩篱”、《史记》中“楚子重伐吴,克鸠兹而止于衡山”所指“衡山”、李白《下途归石门旧居》中所指“隐居山”、“吴山”即此。
(注:仲雍字孰哉,与泰伯托太王采药之名,南奔荆蛮之地衡山,共同开创吴国。据《吴越春秋》记载,泰伯死后“梅里平墟”。成书于战国的《世本·居篇》记载:“吴孰哉居藩篱,孰姑迁徙句吴”。关于“梅里”和“ 藩篱”,汉代《绝越书》说:“传闻越王子孙在丹阳皋乡,更姓梅,梅里是也”;唐人陆广徽《吴地记》又注:“梅里又名番丽,今横山”。 “番丽”与“ 藩篱”同音,所说的“丹阳”自然包括横山在内,横山脚下旧有“皋乡”,今日仍有梅村、梅姓。江东姑孰——当涂横山至今还有“衡山”古碑)
横山脚下古代有个大湖——丹阳湖(古“五湖”当中排在第三,见《幼学琼林》),连通长江与钱塘。横山因地处江东、在古丹阳湖的东岸又被唤作“东篱”。尤其是在孙权筑姑孰城以后的魏晋时代,丹阳湖地区的政治中心由丹阳(秦县、汉郡,古称丹杨、曲阿),分治姑孰,在姑孰一带(桓温、桓玄、孟嘉、刘裕等活动中心龙山、九井、白纻、尼山等地)看丹阳横山,更是以“东篱”相称。直至南宋,对横山仍有人沿袭“东篱”的称谓:南宋赵构由杭州乘船到姑孰龙山赏秋色遇雨,群臣扫兴,赵构命随行的秦(桧)门十客之一康与之作诗词助兴,康与之东望归途,随即作词《望江南·重九遇雨》:“ 重阳日,阴雨四效垂。戏马台前泥拍肚,龙山会上水平挤。直浸到东篱。茱萸胖,菊蕊湿滋滋。落帽孟嘉寻篛笠,休官陶令觅蓑衣。都道不如归。”词中提到的“直浸到东篱”,明显系指秋水茫茫,丹阳湖水浸漫横山的景象。(另有证据表明:“孟嘉落帽”在姑孰龙山、陶渊明休官后隐居姑孰衡山)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望)南山”中的“南山”,在丹阳湖地区也有特指。江东当涂,从古至今,称今宣城、南陵一带的山峦为“南山”、“南边山里”,称今马鞍山(当涂)、南京一带的山峦为“北山”(因地处古丹阳湖北部)。其实,早在晋代文人诗文中就有此说。如:谢灵运有《于南山往北山经湖中瞻眺》,谢玄晖在《之宣城出新林浦向版桥》中有“虽无玄豹姿,终隐南山雾”等句。
设身处地试想一下,诗人在山清水秀的横山——“东篱”下采菊,放眼茫茫丹阳湖,遥望南山或隐或现,是何等的悠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