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晚上感谢莎莎老师的引荐,我参加了梁老师团队组织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22年版)课例式解读》第二章英语课程与核心素养的分享活动。感谢李老师的精彩分享,更感谢梁老师的精彩解读。
首先李老师从四个问题开始今天的讲座,通过第一个问题,我明白了核心素养概念在我国的演变过程,核心素养是最上位的概念。虽然2017年高中阶段课程标准就提出了学科核心素养的概念,但是2022年版的新课标并没有沿用这一概念,而是直接采用了“核心素养”这一概念。变化的原因有四条,梁老师重点补充了第二条,学科与课程的区别是什么。我们义务教育阶段开设的课程并不都是基于某些学科的课程,比如劳动和综合实践活动并不是学科,但是这两门课程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具有重要价值。
下面这张图片的内容在新课标上解读的更详细,但当梁老师追问课程性质有哪些,课程理念有包括什么时,如果不翻手边的课程标准,真的是想不起来了,所以我们别说学生容易忘记,自己也做不到过目不忘,所以还是要经常翻看,复习。
欣赏澳大利亚的七项通能力的同时,我国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将核心素养融入各门课程的目标要求之中。我国的核心素养以中国学生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为基础,以各门学科或课程为单位,设计学科或课程要培养的核心素养。在我国,如果一节英语课里学生学习了一片思想内容丰富的课文,深入挖掘了课文的主题意义,并结合自身的经验与认知开展了讨论,那么这堂课就有了深度和广度。这也是目前我需要注意的,深入研读语篇,真正的弄清楚what ,why和how的问题。
核心素养的内涵中语言能力李老师讲的非常详细,强调的关键词也很到位,后来梁老师又追问了语言知识和非语言知识是什么。这也是新网师群里讨论过的问题,程晓堂教授是这样回答的:课标或教材中文化知识、百科知识都叫非语言知识。除了语音、词汇、语法等语言知识而外,都叫非语言知识,如书中我用的课例关于地震的知识就是非语言知识。
通过上图的案例分析,我们要明白作为教师,我们给学生举例子,做示范的的时候一定要有逻辑性,没有逻辑性的话学生模仿出来也是没有逻辑的,这就是缺失思维品质的一种表现。同时我们还要有真情实镜,创设的预警要有真实性,这样才能体现真实的思维过程。有时候看到深入研读语篇之后会结合当地的风土人情,文化信仰等,让学生产生热爱家乡的共鸣,这样的情景应该就是真实情境下发生的。有时候老师的提问孩子会无法回答,所以导致公开课前会有老师提前告知学生部分内容,或者说是大概流程等,程晓堂教授说不主张那样做,关键是教师作课之前要想到学生知道什么,不知道什么。
学习能力是有效使用学习策略的结果,也是在意识的指导下产生的结果,策略的使用加上意识的培养才能真正达到学习能力的提高。
继续沿用的有效的教学方法有哪些?例如英语学习方法要注重积累,我们课堂上让学生记下固定搭配,短语等就属于积累。还有语感的培养,音频的跟读,整体单元设计,英语教学要注意语言与文化的结合等这些认识和经验都值得传承,借鉴。而低效教学很多老师还在沿用,包括我自己,在讲解语法的时候也会出现书上讲的情态动词can的讲解那种情况,原因还在于自己不会用新的核心素养的理念去设计课程,而那种低效的方法最不用费脑筋,可最终导致的结果就是学生会背而不会运用,其实这时候可以让学生去造句,用他们喜欢的和他们生活贴切的,然后学生自己讨论总结,教师指导。
看到这个反思喊汗颜,觉得自己在课堂上的很多话应该就是废话,自己并没有真正的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能力,所以每次备课前都要好好对照这个反思。摘抄下来,贴在书上,每天都提醒自己。
非常感谢李老师的分享,让我们有又学到了这么多,感谢梁老师的追问,让我明白学习的过程中我们一定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