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束大一最后一门考试第22天,深夜觉醒,再无眠,便是习惯性胡思乱想,就着孤灯与夜风,思忆这已逝的三分之一暑期。
我从未料想过一个宣传员对暑践团队的意义,直至先后7位学姐学长问我是否有意入队,也许是听闻我在青通社的经历,也许是其他原因,不求甚解。
答应了最早邀请的学姐,拒绝了国家级团队的学长,却因故未能成队,正逢书屋团队问起,一觉有趣,二感靠谱,便也应下。如今想起,亦是缘分,亦是幸运。
7天奔波,5张车票,4座城市,在各种意外与变动中跟随第二小队走访5家书店。不敢妄言自己为团队调研做出什么贡献,只感恩得此机会拜访到一些书店,增添不少新鲜见闻。
国营转型书店的意气风发,民营传统书店的慨然求变,品牌独立书屋的难以复制,18年无名书摊的最后坚守,小城实体书屋的先锋意识...不一而足,亦各具特色,甚至鲜为人知。如此也忧愁也欢喜,虽前期准备较困难,却是为后期写稿占了便宜。
最终署名成稿4篇,放弃了久负盛名的那家,整合了芜湖的两家,只为三家书店写了专稿,国营书店、民营书屋、无名书摊,倒也分布均衡,此刻提起,自觉颇有系列报道意味在。
受益于记者站与编辑部的锻炼,略通门路,合了中青网的风格,投稿3篇,接连发表,自觉不可思议,暂且暗自窃喜,不敢应下他人称道,只觉幸运。余下一篇中了安徽新闻网,也算有了去处,加之中青网三篇林林总总转载十余次,倒也顺利履行了宣传员的职责。
暑践已至尾声,忽闻记者站学姐病重,其原本留校的任务就此落在我身上,甚至不容拒绝。正好也回芜湖,退去归家的车票,结束最后的会议,匆匆赶往团委二楼。
5个留守青年,每天10小时各自吃喝睡于团委,自嘲在团委会议室的每个角落吃过瓜,也终于在最后体验到翻窗行政楼的刺激,期间因缘际会下甚至得以与两位大佬同桌,一言难尽。
留守任务听起来很简单,就是协助投稿。修缮格式,完善内容,调整结构,甚至帮投。断断续续直接助修稿件百余篇次,其实不算多,也绝不敢说我有多大功劳,但看到其中一些稿件成功发表,倒也真真感到高兴。
私觉今年的师大野心可见。截至今晨,师大各院已向中青网平台投稿近500篇次,其中发表稿件39篇,横跨三下乡官网和青年组织频道,纪实、感悟、图片、视频全面开花。于我而言,只觉惊喜,亦感幸运。
11日凌晨匆忙离校,转了两趟列车,终于傍晚还乡。此时青通社早早留给我的一篇全校通稿任务已很急迫。翻看着前一天才拿到的不完整资料,说要极限成稿,仍旧花费两个半小时拼凑出一篇不算成熟的稿件,虽也发于校网,但想来真是对不起老师的器重,更是拖累学长学姐被频繁催稿,惭愧,惭愧。
当一切尘埃落定,审稿便成为主要工作。其实在正式通过考核后,陆陆续续都在坚持审稿。三下乡以来的二十多天里,眼看着后台稿件从日常20页到50页再到100页到150页直至突破200页,堆积成山。此时算来,不知不觉已在新后台审稿44页,将近九百篇,有时审到头昏脑涨,几乎感觉崩溃。所幸有编辑部的小伙伴们一起投入战斗,不时互相分享审稿过程中的趣闻,倒也是一段难忘的经历。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