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QQ动态、微博以及朋友圈和其他社交网络,变成了一种刺激人心的攀比,渐渐的,突然有天,你发现自己已经看不到对方的动态了。
可是你却并不知道原因,想不明白对方为什么屏蔽你?
28岁的华是一个文创工作者,在一家事业单位里有份不高不低的工资,她的工作是撰写各种各样的脚本。
她很喜欢看电影,特别喜欢加入各种各样的读书会以及户外运动社团。
照理说,还没有成家的华,自己的小日子过得本来很轻松。毕竟从中文系一毕业找到自己还挺喜欢的工作,又留在自己所热爱的城市,华应该心满意足了吧。
可是人就怕“人比人”。
她看到自己的同学,已经被国内某知名影视公司录用,从工作开始就参与一些重要的作品,以后的编剧路是能想得到的辉煌。
尤其当公司有作品得了奖,看着同学在朋友圈里激动万分。华默默地关上朋友圈,从心底里屏蔽了这个同学。
心想着自己在这个世外桃源里,何时才能见到这样广阔的一片天?
这个时候她就会对自己的现在特别不满意。
02
晶失恋了,空窗期快两年了,深夜依然会感觉到很孤单,前男友似乎总没法忘记,每次想要去尝试认识新男生时,心里都会不由自主地和前男友相比较。
她一直没有说出口的秘密,是她和自己最亲近也是最好的闺蜜开始疏远。
原因就是她说不出口的嫉妒。
晶不明白为什么闺蜜各方面都比自己差很多,连考试的时候都是靠着自己才勉勉强强拿到毕业证,居然能吸引个学霸老公,闺蜜每一次不经意的晒生活,都会让晶难受一下。
有一次,闺蜜晒了一件两人都喜欢的品牌的新款。
晶就气鼓鼓了一晚上,居然为了一件衣服哭湿了枕头。
是为买不起而哭吗?
不是,是晶觉得就算咬咬牙跺跺脚买回来的衣服,穿在身上也没人看了。
自感花钱也只有伤心的份,她甚至在心里默默的诅咒闺蜜:“ 秀恩爱,死得快。”
慢慢地,闺蜜也发现晶不太搭理自己了,每次约晶都说工作忙,两人的聚会总没法成行,渐渐关系都淡了不少。
03
生活里你身边也有华和晶这样的女性朋友吗?你是不是并不知道自己怎么得罪了对方,突然就感受到了对方的逃避。
难道真的是你做错什么了吗?
周末时,我的好朋友给我吐槽,她也遇到了这样的事儿。
她加入了小区业主群,有热心邻居邀请她进入一个其他邻居自建的小群,大意是可以避开物管和租房户,目的是为了建立长久融洽的左邻右舍好关系。
她二话没说就同意了,本来以为可以认识一群志同道合的邻居,可后来发现,发言多的自己并不受人待见。
有时甚至聊聊自己过去的见闻,都会被一两个活跃在群聊里的“话霸”说点风凉话。
她不明白究竟是自己“显摆”还是对方理解力有问题,后来发现群主把她从自己的好友里拉黑了。
她才顿悟了有些人,是多么希望在一个小群里聊天,真会有种“这是我的领地的感觉”。
这样的人本来就是井底之蛙,没见过更大的世界,才会如此沉醉在一个随时可能瓦解的小圈子里。我朋友的热情和优秀,让群主感觉到了前所未有的威胁,怎么可能容忍?
突然来的外人在这里热情高涨占据属于自己的领地?
后来让我这位好朋友不可忍的是,她本来想组织大家一起画画,正好附近社区提供的有免费办公场所,她又有点儿基础可以给大家教一教,本想义务丰富一下大家的周末生活,也促使自己业余时间把画画这件事坚持下来。
结果以那个群主为首,天天在小群甚至到业主群里散布,说我朋友根本不是业主,是外面来租房子的租户,随时说走就走,教大家画画是醉翁之意不在酒,谁知道以后想干什么?希望大家不要被蒙蔽。
这不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吗?
我朋友得知真相后,在群里用严厉的措辞辟谣,顺便退了群。
从此看不见那一部分无所事事的邻居,立刻觉得天也更蓝了,心情也好了很多。
这才深深地感受到,过去和这些人一起是浪费了多少时间!
我认真告诉好朋友,其实这真不是你的问题,而是因为她们都还在青春期,所以才会是那样的状态。
好朋友大笑,说我太会安慰人了。
我认真地跟她说,这真是有科学道理的。
04
最近《今日心理学》杂志的封面文章叫做《比较陷阱》。作者是丽贝卡·韦伯,韦伯是一名资深记者,长期为各大名刊供稿。
这篇文章就讲了在生活中,总有人忍不住和别人比的事。
过去社交网络没这么发达的时候,很多事情也没那么刺激,似乎别人的状态对自己的影响不大。但现在社交网络的出现,容易让我们知道别人比我们有钱,比我们有名,比我们好看。
即使我们自己心里面产生了嫉妒的情绪,其实都很正常。
比较这件事,的确是人的天性,完全逃离是不可能的。
上文中讲述华和晶产生的这种心理,很多时候也是我们自己的状态。
但在这里我们应该分清一个基本的概念。
人和人之间的比较,我们脑海中通常会蹦出攀比这个词。在韦伯眼中,比较和攀比并不同。
攀比多是出于虚荣心,但人和人之间比较这个事,一直伴随着人类的进化与发展。
有时候,拿自己和别人去比,还可以让人们更好地生存。
05
我想起了朱元璋的经历就是这样的。
曾经的他,是一个只认识几百个字,家里穷的只能出门讨饭的乞丐,路上去了庙里当和尚,但修行并不是第一目的,是为了能吃饱饭,只想解决自己一个基本的生存问题。
可是后来在同乡的劝说下,他进入了军队。
朱元璋没想到,自己的各种优势在人多的环境中一比较就凸显出来。
他认识的那些字可以帮助他上传下达将军的指令,在指挥军队方面有了自己的地位。
从小喜欢当孩子王的他,有着极强的号召力。
见过人间冷暖的他有更大使命感,最后深得将军的喜爱,觉得朱元璋是一个有前途的人,就把自己的养女赐予他做了老婆。
最后朱元璋还真的做到了皇帝,而这位将军的养女,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大脚马皇后”。
朱元璋正是通过与军队中的普通士兵相比,才意识到自己在管理和打仗方面的才能比其他人都强,让他坚定地找到了自己的优势,这个优势其实也为他所在的团体带来了生存优势。
历史的进程就是这样推动的。
对于今天的社交网络下,为什么很多人会被比较的欲望折磨得难受?
正是因为社交网络的加速与直接冲击,让更多的人处在了一种持续一生的青春期的状态。
按道理说,青春期的孩子热衷于和其他人比较,这是由人类的生理机制决定的。在人的大脑中,有一组神经元叫伏隔核,这组神经元和大脑里的社交奖赏活动密切相关。
伏隔核在青少年时期非常活跃。当青少年感觉到自己受到关注,从同伴那里得到了肯定的评价,或者彼此认同时,大脑里负责社交奖励的区域就会释放出多巴胺,这会让他们感到更快乐。
同理,这样的比较在青春期的阶段,带来的挫败感也会更强烈。
06
“比较”对自己而言没有什么积极意义时,也真的会让很多人感受不好。
韦伯建议,最简单的方法,还就是谁让你感受不好,就把谁的相关信息屏蔽掉。
我想说,这个时候不妨想想,其实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你也总有别人没有的东西。多想想自己已经拥有的,会比想自己没有的快乐很多。
韦伯特别给出了关键的心理暗示:保护自己,不陷入比较陷阱的最好办法就是,对自己有一个稳定的认知,认可自己的身份,尊重自己的生活,有坚定的信念,以及和那些真正认可自己的人建立良好的关系。
所以说那些突然屏蔽你的人,有的时候并不是她真的讨厌你,而是因为想让自己少受刺激罢了。
想一想,其实对方心智还不成熟,一把年纪还处在青春期,并且还有可能一生处在青春期。
你会不会和我一样就笑了?
阅读完喜欢请点个赞,如果能选关注,必是真爱啊!
作者妮妮:
曾任记者多年,获行业内最高大奖。
11岁帅哥的少女心辣妈,有深度的话痨达人,真诚幽默的非著名阅读推广人。
欢迎与妮妮交流阅读与生活。
本文图片选自优美图,谢谢原图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