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古宫闲地少,水巷小桥多。”苏州,点缀了多少江南的梦,落下了多少油纸伞的愁。可是,我真的懂它吗?真的一定要懂它吗?
卡尔维诺曾说,去某个地方旅游,不过是这个世界多了一个我,又少了一个我。事实上亦如此。苏州,是吴侬软语上的韵脚,是江南水乡帘幕上一朵精致的绣纹。于是,我来了。
一进苏州老城区就会发现,所有的建筑都不会高过三层楼,是为了保护游客欣赏古建筑的视角以及对文化遗存的敬重,不由让人有种踏实和欣慰之感。
大概是先从平江路走起的吧。青石铺就的小路,苔痕斑斑;一条运河贯穿其间,夹溪筑屋,清爽美好;偶有野猫窜上屋角,曼妙脚步,让心都沉淀下来了。捧一杯盆栽冰淇淋,一口一口让苏州化在你的味蕾上,又或是闯进一家清幽的茶坊,在竖琴悠悠中铺陈一个下午。真是怕自己的粗鄙而乱了节奏。也无妨,我想苏州就是有这样的包容,河边石凳,伞下小椅,哈,还有啃着鸡爪的男男女女,在鲜辣脆口中攀谈着,很是起兴。那扇门,迎来了很多客人,也送走了很多客人,它生生不息无限旋转,而我们,不过是个过客。
要是说苏州是粉红色的,我觉得不恰当。评弹声里,荷花池中,青衣袖底风来,紫藤架下烟起,朦胧灵秀。那醇厚的底蕴如镇石般拓印在园林的经典上、四季的眉梢上,说她俏生生惹人怜爱,但我想,不是粉色。狮子林里耸峙而立的百怪假山,拙政园中各有千秋的亭台楼阁,一步一景,步步入画,怎是一粉色可涵盖?
所以我说,我们不懂苏州。它不是一种颜色、一个称号可以包裹而成的,它充满生命力的内核亦非一句“苏州园林甲天下”可证明的。我们走过,看过,听过,想过,爱过,我们因它而改变,而它在斗转星移的嬗变中,保持着该有的神秘感。
但,又何必穷尽神秘呢?不如去太湖边上兜风,湖风,乘着日光,路过芦苇荡。若逢好季节,白絮翩飞,小小的仿佛一座座孤岛,不知是不是秋恣意泼墨时撇下的墨点,一点一点晕染开去。蒋勋说,好的文章好的画作都需要渲染,景有渲染才有味,文化亦如此。日日如新,每一分每一秒的苏州都是不同的,我们不懂它,又有何奇?
说来也奇怪,离去时透过窗看到日光如打点计时器一般跃动在玻璃屏上,带着酽酽的别时伤感,但又少了份留恋。或许是它早已在我心间安营扎寨,如胸有成竹那般,不需要媒介就可想起它的模样,不可丢,亦丢不了。那样说来,又何须用“留恋”一词来维系我对苏州的爱呢?偶尔微风掀起波澜,但又很快趋于平静。可风,总是有的,留痕会平复,但记忆却是在的。如此,不同的风向和风速就会漾起不同的涟漪,心里也会有无数个苏州。于我,不会腻味;于苏州,则是愈酿愈醇,且风味多变。甚好!
我不懂苏州,但有苏州情结,而这情结如今松了,容纳了更多的期许。它等着我的下次来访,再来一曲游园惊梦吧,再寄一张明信片吧,在尝一口如千层饼般的历史吧,不懂又何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