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重建第一课,学会闭嘴韬光养晦,不要把自己的好牌打烂。
提起韬光养晦,感觉离自己很遥远,我的性格是很急躁的,完全不懂韬光养晦,昨晚听了道德经读书会,分享给我的死党,结果遭她说了我一顿。她说我一直在学习而没有用出来,没有结果呈现出来,假大空。这个是她的看法,但我自己要反省,我太着急了,不懂人性。所以这个韬光养晦真的很重要,耐心也很重要。我要好好修,成长才有结果。
一、有一个著名的韬光养晦而成霸王的历史故事。春秋时期的楚庄王“三年不鸣,一鸣惊人”,他先隐忍不发,甚至采取了自污以掩人耳目的做法,通过数年的暗中观察摸索,他弄清了朝中大臣的真实心理和才干,也锻炼了自己,增长了才干,为以后成就霸业奠定了基础。
在楚庄王即位之前,楚国的内政可谓经历了长期的混乱。
先是楚庄王的爷爷楚成王意图争霸中原,被晋国在城濮之战中打败,不久又祸起萧墙。起初,原定商臣为太子,但后来楚成王发现商臣眼如黄蜂,声如豺狼,认为这样的人生性残忍,想改立王子职为太子。商臣是个十分有心计的人,他听到了这个风声,就积极行动起来。为了把事情弄清楚,他故意设宴招待姑母,在宴上轻侮 姑母,商臣的姑母果然愤怒地说:“怪不得你父亲要杀了你另立太子!”因为楚成王遇事总与妹妹商量,所以,商臣认为姑母的话证实了传言。商臣连忙向老师潘崇 问计,潘崇问:“你愿意奉事公子职吗?”商臣说:“不愿。”又问:“你能逃出楚国吗?”回答说:“不能!”潘崇最后问道:“你能成大事吗?”商臣坚定地说:“能!”公元前262年,商臣率领宫廷卫队冲进成王的宫殿,要杀掉他的父亲。成王喜吃熊掌,这时红烧的熊掌尚未烧熟,成王请求等吃了熊掌再杀他,商臣说:“熊掌难熟。”商臣怕夜长梦多,外援到来,就催促成王上吊自杀。自己即位为楚穆王。
穆王在位十二年,死后由其子侣即位,是为楚庄王。楚庄王即位时很年轻,即位之始,他并未像其他新君上任那样雷厉风行地干一些事情,而是不问国政,只顾纵情享乐。他有时带着卫士姬妾去云梦等大泽游猎, 有时在宫中饮酒观舞,浑浑噩噩,无日无夜地沉浸在声色犬马之中。每逢大臣们进宫汇报国事,他总是不耐烦地回绝,任凭大夫们自己办理。他根本不像个国君,朝 野上下也都拿他当昏君看待。看到这种情况,朝中一些正直的大臣都感到十分着急,许多人都进宫去劝谏,可楚庄王不仅不听劝告,反觉得妨碍了他的兴趣,对这些劝告十分反感。后来干脆发了一道旨令:谁再来进谏,杀无赦。
三年过去了,朝中的政事乱成一团,但楚庄王仍无悔改之意。在这期间,他的两位老师斗克和公子燮攫取了很大的权力,斗克因为在秦、楚结盟中有功,楚成王没给他足够的报偿,就心怀怨愤。公子燮要当令尹未能实现,也怀不忿,二人因此串 通作乱。他俩借派子孔、潘崇二人去征讨舒人之机,把二人的家财分掉,并派人刺杀二人。刺杀未成功,反激使潘崇和子孔回师讨伐,斗克和公子燮竟挟持楚庄王逃跑。在到达庐地时,当地守将戢黎杀掉了他们,楚庄王才得以回郢都亲政。就是经历了这样的混乱,楚庄王仍不见有甚起色。大夫伍参忧心如焚,再也忍不下去,冒死去觐见楚庄王。来到宫殿一看,只见纸醉金迷,钟鼓齐鸣,楚庄王左手抱着郑国的姬妾,右手搂着越国的美女,案前陈列美酒珍馐,面前是轻歌曼舞。楚庄王看到伍参进来,当头问道:“你难道不知道我的命令吗?是不是来找死呢?”
伍参抑制住慌张,连忙赔笑说:“我哪里敢来进谏,只是有一个
谜语 猜了许久也猜不出,知道大王天生聪慧,想请大王猜一猜,也好给大王助兴。”楚庄王这才放下脸,说道:“那你就说说看。”伍参说:“高高山上有只奇怪的鸟,身披鲜艳的五彩,美丽而又荣耀,只是一停三年,不飞也不叫,人人猜不透,实在不知是只什么鸟!”当时的人喜欢说各种各样的谜语,称作“隐语”,这些“隐 语”往往有一定的寓意,不像今天的谜语这样单纯,因此,人们多用这些“隐语”来讽谏或劝谏。楚庄王听完了这段话,思考了一会儿说:“三年不飞,一飞冲天;三年不鸣,一鸣惊人。此非凡鸟,凡人莫知。”伍参听后,知道楚庄王心中有数,非常高兴,就又趁机进言道:“还是大王的见识高,一猜即中,只是此鸟不飞不鸣,恐怕猎人会射暗箭哪!”楚庄王听后身子一震,随即就叫他下去了。伍参回去后就跟大夫苏从商量,认为楚庄王不久即可觉悟,没想到几个月过去后,楚庄王仍一如既往,不仅没有改过,还越发不成体统 了。苏从见状不能忍耐,就闯进宫去对楚庄王说:“大王身为楚国国君,即位三年,不问朝政,如此下去,恐怕会像桀、纣一样招致亡国灭身之祸啊!”庄王一听, 立刻竖起浓眉,露出一副暴君的样子,抽出长剑指着苏从的心窝说:“你难道没听到我的命令?竟敢辱骂我,是不是想死?”苏从沉着从容地说:“我死了还能落个 忠臣的美名,大王却落个暴君之名。如果我的死能使大王振作起来,能使楚国强盛,我甘愿就死!”说完,面不改色,请求庄王处死他。
楚庄王等待多年,竟无一个冒死诤谏之臣,他的心都快凉了。这时,他凝视了几分钟,突然扔下长剑,抱住苏从激动地说:“好哇,苏大夫,你正是我寻找多年的社稷栋梁之臣!”楚庄王说完,立刻斥退那些惊恐莫名的舞姬妃子,拉着苏从的手谈起来。两人越谈越投机,竟至废寝忘食。苏从惊异地发现,楚庄王虽三年不理朝政,但对国内外事无巨细都非常关心,对朝中大事及诸侯国的情势都了如指掌,对于各种情况也都想好了对策。这一发现使苏从不禁激动万分。
原来,这是楚庄王的韬光养晦之策。他即位时十分年轻,不明世事,朝中诸事尚不明白,也不知如何处置,况且人心复杂,尤其是若敖氏专权,他不明所以,更不敢轻举妄动。无奈之中,想出了这么一个自污以掩人耳目的方法,静观其变。在这三年中,他默默地考察了群臣的忠奸贤愚,也测试了人心。他颁布劝谏者死的命令,也是为 了鉴别哪些是甘冒杀身之险而正直敢言的耿介之士,哪些是只会阿谀奉承、只图升官发财的小人。如今,三年过去,他年龄已长,经历已丰,才干已成,人心已明,他也就露出庐山真面目了。第二天,他召集百官,任命了苏从、伍参等一大批德才兼备的大臣,公布了一系列的法令,还采取了削弱若敖氏的措施,并杀了一批罪大 恶极的犯人以安定人心。从此,这只“三年不鸣”的“大鸟”开始励精图治,争霸中原。应当说,楚庄王确实是一个有智谋的人。
这只“大鸟” 真的“一鸣惊人”,在他开始着手治理楚国之时,楚国正遇上了大灾荒,四周边境又遭进攻。他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击败了庸人的进攻,争取了群蛮及巴、蜀等小国部族的归附。尔后整顿内政,国家开始富强。他善于纳谏,重视用人的一技之长,改革政令制度,尤其是改革兵役制,使楚国逐渐成为一个军事强国。后来,楚庄王平定了国内的若敖氏叛乱,对外进行了长期的战争,终于成为春秋五霸之一,而且从其所作所为及对霸业的认识水平来看,都应该算是首屈一指的。楚庄王的韬光养晦并非是在受到失败与挫折时才被迫进行的,而是为了更好地掌握未来而主动进行的,这尤其需要耐心、修养、智谋和胆识。在中国历史上,像楚庄王这样做的人 还不算太多,但这足以给我们提供一个有益的启示,即使在一帆风顺的时候,也要注意使用各种方法增长自己的见识,砥砺自己的才能。
二、中国历史上最善于韬光养晦的人物莫若刘备了。在三国称雄之前,他成功地把自己装扮成一个胸无大志的庸才,演好弱者,不仅仅保住了性命,而且以最弱的势力最后与强大的曹操和孙权一起称雄三国时代。
刘备在最初割据之时,因为吕布所乘,败归曹操。曹操非常看重刘备的才能,认为他是一个不凡的人物,就计划授予他一定的官职。但是,刘备以自己无能兵败为借口坚辞不受。可是,曹操凭借自己非凡的洞察力相信,刘备最终会是一个与自己争雄的对手,就让刘备在自己的地盘住下来,借以观察刘备,看看他是否真的像自己认为的那样具有雄才大略,同时也困住刘备,使他在自己的掌控之中。
刘备自然很清楚曹操的用意,努力把自己的锋芒掩盖起来,把自己真正的想法隐藏起来,迷惑曹操。他在住处的后院里种菜养花,并亲自担水浇菜施肥,时时做出安逸于眼下生活、不思进取的样子。
性情刚烈的关羽、张飞自然不能理解刘备的深刻用意,看到刘备这样每天陶醉于种菜养花的琐事,十分不满地对刘备说:兄长不关心天下大事,天天做这些小人做的活儿,难道忘记了我们当初的志向了吗?刘备不便说明心机,担心两位耿直的兄弟掩饰不住坏了大事,就说:这不是你们能够理解的。
有一天刘备正在后院浇菜的时候,曹操派人来请刘备,说有紧急军事商议。刘备去了,曹操当头就说:你在家做的好大事!刘备吓得脸色都变了,以为曹操看破了自己的内心。可是曹操接着说:你学种菜可是不容易啊!刘备放下心来,知道自己瞒过了曹操,就说:闲来无事,消遣而已。
曹操又邀请刘备至小亭饮酒。二人对坐,开怀畅饮。曹操说,玄德久历四方,必知当世英雄,请试指言之。刘备故意顾左右而言他,曹操则指着自己和刘备说: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刘备闻言,把手中的筷子都掉了,以为曹操还是看破了自己。正值天雨将至,雷声大作。刘备才装作从容的样子,俯身捡起筷子说:一个响雷把我吓坏了。就这样把曹操欺瞒过去了。而曹操从此也将信将疑地认为刘备不过如此,一个响雷都能够吓掉筷子,也不是什么英雄好汉。
这件事情之后,曹操不再疑心刘备具有称霸的雄心了,不再派人监视他的居住情况。不久遇到战事,派他率领数万雄兵征战。刘备也就由此逃离曹操的掌控,如龙入海,开始了自己与曹操和孙权争雄的霸业历程。
很多时候,我们也面临这样的生存环境,由于不同的身份位置,必须学会隐藏自己的锋芒,学会韬光养晦。其实,就如刘备一样,隐藏锋芒不是平庸的退让,而是为了寻找合适的时机雄起。在当时那种情况之下,刘备如果没有那一段时间的韬光养晦,他必定为曹操所不容,必定招来杀身之祸。
这是一种生存的哲学,更是人生的智慧。
三、处于绝境中不要惹怒对手。以免做出无谓的牺牲。
处于绝境时,自己的力量必然是最弱小的,敌人的力量必然是强大的,
两相比较,往往是“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你处于绝境中,对手可以不费
吹灰之力,或者不费过大的力气就有可能致你于死地,因此,在这种情况下
,首先不要惹怒对手,不要以卵击石,避免无谓的牺牲。
范雎受冤遭辱,急中装死逃生
范雎是我国古代战国时期的魏国人,字叫叔,曾到东方各国去游说,没
有什么收效。后来回国想侍奉魏王,但因家境贫困,连生活都没法维持,于
是就先到魏国的中大夫须贾那里找点事做。
有一次,魏昭王派须贾出使齐国,范雎也跟着前去了。但他们留在齐国
好几个月,没法完成任务来回报朝廷。在此期间,齐襄王听说范雎很有辩才
,就派人赐给范雎十斤金子和一些酒肉,范雎辞谢,不敢接受。须贾知道了
这件事,十分生气。怀疑范雎把魏国的机密国事告诉了齐国,所以才会得到
这些赏赐,他命范雎收下酒肉,把金子退还。回国以后,须贾心中对范雎十
分恼怒,就把这件事情告诉了魏相国。魏相国是魏国的公子,名叫魏齐。魏
齐听了以后,不分青红皂白,便叫门人鞭打范雎,打断了他的肋骨,打落了
他的牙齿。范雎装死,门人就用草席把他包起来,丢在了厕所里。当时,魏
齐正在宴客,宾客喝醉了酒,都在他身上撒尿,故意污辱他,用来告诫后来
的人,使他们不敢再随便泄漏国家的机密。范雎在草席里偷偷告诉看守的人
说:“老丈能放我出去,以后我一定重重的酬谢您。”于是看守的人就请求
魏齐,让他把席子里的“死人”拿出去丢掉,魏齐醉醺醺地说:“可以。”
范雎这才逃了出来。后来魏齐觉得不太对劲,又派人要把他找回来。魏人郑
安平知道了这个消息,就带了范雎一起逃走,并躲藏了起来。后来,范雎被
迫改名换姓叫做张禄。这个时候,秦昭王正派遣谒者王稽出使在魏国。郑安
平就假扮成一个小厮,服侍王稽,王稽问他:“魏国有没有贤人,可以和我
一起西游的呢?”郑安平回答说:“属下同里有一个张禄先生。想要见您,
和您谈谈天下的事情,但是这个人有仇家,不敢白天来与您相见。”王稽说
:“那么您就晚上带他来。”郑安平就在晚上和范雎来见王稽。话还没说完
,王稽就知道范雎是个贤才,便对他说。“先生请在三亭的南面等着我。”
范雎和王稽约定好后,就回去了。王稽辞别了魏王回国,经过三亭的南面,
便用车子带着范雎同回秦国。
后来,范雎向秦王献出了“远交近攻”的宏伟谋略,帮秦王成就了千古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