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14
陈石、刘爱珠夫妻二人的工作室墙上“神雕侠侣”的题字引人注目。两人都是南台岛人,又是福州工艺美术学校的同学。夫妻俩毕业后各自通过不断努力,最终开始携手创作寿山石雕刻作品。
摄影:陈敬华/包书平编辑:刘必泳
3
/14
陈石是寿山石文化专家、国家高级工艺美术师。他的篆刻师从潘主兰,风格古朴苍劲。刘爱珠师从王雷霆、林寿煁,掌握全面的雕刻技法,现为中国石雕艺术大师、福建工艺美术学会常务理事。一人雕刻、一人篆刻,二人双剑合璧,好作品层出不穷。
摄影:陈敬华/包书平编辑:刘必泳
4
/14
“相石取巧,就是根据寿山石自然的形状、色彩和纹理等特点进行构思,使自然色相和人工雕琢浑然一体。”刘爱珠说。由于个人的审美思想、艺术修养和技术特长的不同,同样一块材料,在不同作者手中,创作出的艺术品也可能截然不同。
摄影:陈敬华/包书平编辑:刘必泳
5
/14
打出粗坯,剥出大体轮廓;再修光,刻出细坯;而后细细磨光等等,说起来看似简单的几个步骤,艺人需要埋头沉浸在里面。夫妻二人常常一呆就是一整天。
摄影:陈敬华/包书平编辑:刘必泳
6
/14
一旁摆放着不同型号的刮刀工具。另外,刘爱珠表示,现代的电动雕刻工具也大大解放了雕刻艺人的双手。寿山石雕技法丰富多样,主要包括圆雕、薄意雕、镂空雕、浮雕、镶嵌雕等。
摄影:陈敬华/包书平编辑:刘必泳
7
/14
刘爱珠轻轻吹去从石头上刮下的粉末。刘爱珠说:“寿山石雕不仅要善于利用材料本身的特点,更要善于运用各种技巧,因‘石’施艺,才能更好地孕育出寿山石的新生命。”
摄影:陈敬华/包书平编辑:刘必泳
8
/14
刘爱珠完成寿山石雕形状,就由陈石一展篆刻技艺的时候了。陈石出身书香世家,从小跟随父兄学习书法。小学刚毕业的他,就被做医生的父亲要求学习篆刻,陈石用旧手术刀照着印谱学刻印。就这样,他产生了对石头的兴趣。
摄影:陈敬华/包书平编辑:刘必泳
9
/14
雕刻反面字,陈石无需打稿,要篆刻的字体印在脑海里,手里握着刻刀,刻起篆体字显得颇为轻松。
摄影:陈敬华/包书平编辑:刘必泳
10
/14
这是由刘爱珠与陈石共同完成的“潘主兰石像”。每一块寿山石雕更像是二人共同孕育的结晶。刘爱珠说,每当完成一件作品,紧绷多日的身心一下子放松下来,这才感觉到筋疲力尽;有时看见自己的作品被人买走,也会有一种失落感。
摄影:陈敬华/包书平编辑:刘必泳
11
/14
夫妻二人多年来出版了多本寿山石专著。眼前的这本关于寿山石图文介绍的书籍,最早一版出于上世纪90年代,潘主兰为这本书写了序,结束了在当时关于寿山石有文无图的历史。
摄影:陈敬华/包书平编辑:刘必泳
12
/14
2014年6月,刘爱珠师生雕刻艺术联展亮相福州。1995年,陈石发起成立了福建省寿山石艺术研究会。2001年,陈石赴北京参加国石评选,寿山石被评为国石候选第一名。二人数十年来,夫妻二人对寿山石的传承和弘扬一直没有停过。
摄影:陈敬华/包书平编辑:刘必泳
13
/14
陈石、刘爱珠夫妇常到世界各地采风。二人的爱情就像寿山石一样温润美丽,日久弥坚。“寿山石是福州人的宝石,是我们心中至高无上的美石,随着寿山石文化与艺术的不断丰富与发展,我们深信,越来越多的朋友会与寿山石结缘。”陈石说。
摄影:陈敬华/包书平编辑:刘必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