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道选择题。
“四肢发达、头脑简单”vs“头脑发达、四肢简单”,你更愿意成为哪一个?
相信除了个别智商超群的高压患者或是身体行动障碍者,大多数人的答案都会是后者。
毫无疑问,不运动不影响我们赚钱,智商低可就不一样了。
为什么我们可以坦然接受运动体格上的差距而不能接受智力上的差距?
因为在我们看来,运动能力和智力,二者毫无可比性。
一个人不管体格再弱,通过一段时间的体能训练都能有改善的空间。但智力可就不一定了,先天决定了大半,后天虽然可调,但那也只是在一定范围内的变动罢了。
然而,我们仍在奔向成功的路上拼尽全力,在早已注定的智力水平上下尽苦功,坚信智商不够勤奋补,却往往忽略了在很多时候的成功并非单一的智力所决定。
在一些智力运动比赛中,如职业围棋,比赛动辄一盘棋下一天,高强度的对抗对人的身体消耗非常大,不仅是脑力,更多的是体力。
日本前棋院理事长加藤正夫因积劳成疾英年早逝,他生前曾感叹,每次对弈时自己的体重都会减轻,特别是头衔战,几个回合下来,往往会减轻10公斤左右。甚至有些国家的女队棋手,坚持每天跑万米以加强体能。智力比赛的顶端,早已不是单纯智力的比拼,而是体能的切磋。
今年的情感类媒体有个热门梗,“人到中年,怎么样才能不变得既油腻又猥琐?”话题中描述了中年人的典型形象:大腹便便、油腻的啤酒肚、稀疏的头发、懒散松懈的气质……莫名地,即使没有手串、不用保温杯,几乎所有1992年以前出生的,都被人找到了属于“油腻的中年人”的标签。
即使你不想承认却也无力反驳。
现实生活中,我们的身边的确少见诸如纸牌屋里那些掌握权力的政客,每天只需要睡三四个小时却可以常年高强度工作的中年人。大多35岁过后的职场中年人,都是一副被工作和生活的双重压力,逼到爆棚边缘的崩溃状态。反观所有的高阶职位当权人,抛开智力和道德的差异,他们有着一个共性:精力旺盛。
为何越忙碌越有精力?答案很简单,精力是体力在外在环境下的映射。
即使是看似轻松的文职工作,也需要不断蓄能的体力支持。当然,如果你的体能不达标,只要你没有重大疾病,这一点从来不会成为升职加薪时的阻碍。而这对于20岁元气满满的你一定不会察觉,只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它被演变成一种矫情的身心疲惫感。
渐渐地,我们的注意力无法集中,记忆力持续下降,轻微运动过后要缓很久,熬夜通宵更是天方夜谭。亚健康的所有特征被简单归结为:处处力不从心。
也许你认为这只是那些不争气的中年人所为,毕竟我们中国人是靠智力取胜,而非四肢发达的运动能力,竞技类体育这种只有观赏意义的活动,在如今人类已摆脱了大部分体力劳动的今天,并不具有实际价值。运动?那是西方人的玩宠,并不会为我们增加任何财力的回报。
的确,不同人种在体力和智力上的天赋不同,欧美学术界对于这个问题早有研究。英国学者菲利普.拉什顿早在名为《种族,演化及行为:生命历史的远景》(Race,Evolution,and Behavior: A Life History Perspective) 的书里给出结果:研究表明,在体力天赋上的排列是黑人最优秀,白人次之,黄种人第三。但在智力天赋的排列上却是黄种人第一,白人次之,黑人第三。
既然我们拥有最优秀的智力,抛开历史原因,为何我们不是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
早期的天涯论坛曾有过这样一个讨论:为什么人类最优秀的音乐家(作曲家)大都出自欧洲?
一位高票答案这样写道:
音乐(尤其是作曲)绝大部分是一项智力活动,除了想像力和心理、身体的感受外,它需要很好的记忆力——智力中一项最重要的内容。音乐中大作曲家完全排除了黑人是因为智力的原因,虽黄种人拥有最优秀的智力,但由于身体的弱小和单薄,他们缺少最丰富的身体和心理感受,这也限制了他们的想象力。而白人更高大的身体和带颜色的眼睛、头发,使他们拥有更立体的个性和更丰富的感受。所以,黄种人中近年来涌现出了不少优秀的演奏家、甚至指挥家,如郎朗、吕思清、小泽征尔、汤沐海等,但却几乎没出大师级的作曲家。如果演奏是记忆和模仿,那作曲就纯属创作了。
也许有些偏颇,但这是一个很简单的道理。优秀的智力需要优秀体力的驾驭,没有强大体力开拓出足够的空间,再优秀的智力也只能流于原地打转;只有体力和智力平衡发展,才能最充分的发挥潜力,这也是整个人类发展的共同方向。
所有的学习都应始于身体,对于儿童,这更为重要。因为身体是大脑的启蒙老师。
在生命的最初几年,大约90%的神经通路将被建成。这些通路决定了一个儿童如何思考与学习,但更重要的是,它们将她塑造成为什么样的人,她的兴趣和追求,成功和挑战,内部反射、外部反射,以及对生活的态度……从抓住你的手指,到握住拨浪鼓,再到爬行、站立、行走、跳跃,所有的一切早期运动和感官体验建立起来的孩子的神经网络。
人类智商的高低取决于遗传、营养状况和教育等因素。但其实,体育锻炼也是影响智商的一个重要方面。运动,是极其细微、复杂的智力活动。我们的大脑约有1000亿个神经元,而大脑的发育过程大多是在孩童期进行。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索尔克研究所的格雷德·盖奇发现,成年人也能生长出新的脑细胞。他还发现促进脑细胞生长的最好方法就是运动。只要能坚持运动,就可促进脑细胞的再生。体育运动能增强人的体质,促进大脑发育,经常参加运动,能够增加大脑的重量和皮层的厚度。
我们同样发现,很多明星艺人的日常兴趣爱好都有健身这一项,很多商业精英忙碌的日程表里也总会为运动留出时间,运动成为了高品质生活的标配。
百事可乐董事长兼CEO斯蒂夫·雷尼蒙德每天5点起床,然后在跑步机上跑四英里(约6.4公里),足足跑了几十年。对于成功人士来说,这些日程安排已经不再是一种选择,而是一种习惯。跑一次步的效果是微乎其微的,但跑了几十年呢?
在这个竞争的时代,我们习惯用分数和奖状评判一个孩子的优秀与否,用工资、房子和车子评判一个成人的价值。我们固执地认为这是智商、情商和努力的综合结果,却总是忽略到体能,这看似并不重要的一环。
当然,如今也有越来越多的家长意识到中国孩子在体育上的热情欠缺所带来的问题,他们开始让孩子学习那些贵族运动,试图让下一代和西方国家的孩子保持在一个起跑线上。在你疯狂让孩子补习英语、奥数时,他们在带着孩子学马术、打橄榄球,而你以为,他们只是在做金钱上的消遣,在升学考试中,这些特长不会带来任何的加分项。
熟不知,体育运动,除了直观的强身健体,更是对大脑的一种刺激,挖掘人类的潜能天赋。
跑步是一种学会坚持,突破自我的潜能发挥;足球是一种学会团结、合作、沟通的团队协作;跆拳道是一种包含着做人做事、礼仪礼貌的育人方式。而这些才是素质教育的核心。
如果你还没有认识到这一点,却强行挖掘孩子在智力上的天赋,那将是一条渐行渐远的曲线,偏离了成功的轨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