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有读过《傅佩荣讲孔子》。今天翻看傅教授的系列之《傅佩荣讲孟子》,浩然之气应运而生,心向往之。我们炎黄子孙都知道,孔孟之道,国粹之魂。就我自己而言,虽然有涉及国学的阅读,只是略懂一二,阅读之后幡然醒悟。何谓泛若不系之舟的真谛。
《傅佩荣讲孟子》这本书从四个主题讲述了孟子之道。
一、好辩自有理由。我们在很小的时候。父母就会训导:说话要经过思考——东西可以乱吃,话不能乱说。跟孟子好辩之道如出一辙。孟子认为一个人要有好的口才,也就是有充分的理由去辩论对方的话题,必须有充足的基本学识。而学识从哪里来呢?大抵就是古代的四书五经给予的从容淡定,熟读诗经,深谙内涵,然后才有自己的创建,才有底气跟对方辩论,辩论的时候还要讲技巧——善于运用比喻,并且比喻中尽显智仁勇的智慧。除此之外,还应该在语言中创造新的格言,类似反求诸己,像“绰绰有余,通权达变,曲有弊端,兼善天下,守望相助”等等都是来诠释自我修养,人际相处,积极人生中,仁义礼智信的小故事,精炼出来的成语。不得不佩服古人的精湛的浓缩艺术。
主题二,性善不是幻想。中西方文学对于善的立场大相径庭,西方哲学史上公开说过人性本善的只有卢梭一人。身处华夏大地,我们当然对于“人之初,性本善”了然于心。先人哲人之所以这么笃定人之初,性本善,是在孔子所说的人内与禽兽的差别,只有一点点,也就是“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的现实。换句话说,人是能够知道善良和行善的。但这并不代表他知道,就会去做。所以孟子也说“人无教育,则近于禽兽。”因此,时时提醒与被提醒行善是大道。
主题三,培养浩然之气。这是我看的最仔细的一部分。孔子认为,君子有三种特点: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孟子却说君子有终身之忧,无一朝之患也。其实我觉得孟子所说的是一种真实存在的状态。没有一个人心大的那么无边无际,什么事儿都放得下。
网上很流行这样一句话:小时候,我们的幸福很简单,长大了,我们的简单就是幸福。无论过去还是未来,都在解读孟子的“无一朝之患也,君子有终身之忧吧。”虽说孟子的终身之忧让人有些紧迫,但是他也有胜于帝王的人生三乐的安慰,让我们有峰回路转的温暖。君子有三乐。第一,父母俱存,兄弟无故;第二,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第三,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学习不厌倦,教人不倦怠。也是一种快乐。
最后一个主题是讲人格修养的六大修炼。对于人格修养有追求的你,建议可以精读加实践,毕竟国粹与经历值得拥有。
每每掩卷一本书,书中的文字和思想如风过境。如果说孔子的《论语》是理论的话,那么《孟子》则是践行的细分与实践。虽然孟子的弟子——荀子并没有继承衣钵,使儒家变味了,但,仍是精华。真诚是孔孟之道的脊梁与灵魂,多读书,多实践,真正做到“善”。尽管止于至善,仰止弥坚,可天地之间,前尘往事都是善的追求、善的终结——吾欲仁,斯仁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