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的电影有两种,要么赞扬世界的极美,要么挖掘人间的疾苦,电影《超脱》属于第二种。
我从未如此深刻的感受到,与灵魂相聚甚远,而我的存在却如此真实。加缪的这句话便是对《超脱》这部电影最完美的诠释。
亨利以代课老师的身份来到了一所即将濒临倒闭的学校,这是怎样的一个学校呢?
在这里,学生不学无术,无视纪律,公然辱骂老师,年轻的躯体里充斥着无处宣泄的愤怒。亨利第一次上课,就被一个学生当堂辱骂摔包。
在这里,学生将暴露视为个性,脏话连篇,出口不离“fuck”,将虐待小动物当作乐趣。
在这里,老师履行职责教导违反纪律的学生,却反而遭受家长的人生攻击,并且理所当然。
面对这一切,愤怒的老师早已辞职甩手不干,留下的老师或以幽默,或以谆谆教导的方式继续履行他们教书育人的职责。
情况已经如此不堪,老师们还要忍受上面开展的道貌岸然的教育宣讲,指责他们教育不利,导致社区房价贬值。
作为暂时的代课老师,面对如此恶劣的形势,亨利原本可以按照大纲教学应付了事,可是他却努力要让这群学生回归正途。
他将羞辱同学的学生赶出了教室,却将辱骂自己的人留在了课堂。因为他可以忍受他人对自己的任何言论,却不能让学生幼小的心灵受到伤害。
他以有趣的方式引导学生写作,让他们爱上阅读,教导他们学会培养自己的信仰,自我意识和思想。
虽然亨利努力践行着拯救他人脱离痛苦的信条,可是他自己本身却一直处在痛苦的深渊中。
他从小被爸爸抛弃,和外公、母亲相依为命,母亲却因为外公的骚扰而自杀。如今自己唯一的亲人外公年老痴呆,在医院不久于人世。这一切给亨利的生活蒙上了深深的阴影。
当结束了一天艰辛的教学工作,突然被护士紧急叫去处理外公被关在厕所的事情时,愤怒的亨利再也忍不住对护士破口大骂。深夜里,亨利一个人坐在回家的公车上,无力感使他忍不住泪流满面。
随后遇上了一个误入歧途的年轻妓女,亨利继续将痛苦掩藏于内心,将帮助别人的热心挂在胸膛。他将她带回了家中,帮她处理伤口,带她检测艾滋病,给他吃住。
亨利想起了自己小时候被妈妈呵护的场景,他把这个女孩当成女儿,她也逐渐由桀骜不驯变得乖巧,她在他工作时帮他照顾外公,两人从陌生人变成了亲人。
原本以为一切都向着美好的方向发展,可结果这所有的一切全都是一戳就破的泡沫。
在代课接近尾声时,一个善良单纯,有艺术天赋的学生因为痛苦而自杀了,这痛苦源自同学的欺辱,源自父母的无理责难,源自梦想的破灭。亨利亲眼看着她在自己的面前倒下,却无能为力。
而学生的中学生涯结束,他们大部分都将这样带着愤怒和迷茫踏入社会,年纪轻轻,没有任何生存技能,要么和几十万人竞争最普通最累的工作,要么就沾染毒品,沦为娼妓,无家可归。
原本以为自己凭着敢叫日月换新天的勇气能改变世界,到最后却发现自己什么也不能改变,这是一种怎样的无力和绝望?
生活是复杂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问题要处理,白天带着问题上班,晚上带着问题回家,生活被问题搅得一团乱麻。
在学校面对完全自我放弃的学生,老师只能含泪叹息:不在乎谁不会?可是要花多大的勇气才会去在乎?
拖着疲倦的身体回到家中,校长和丈夫夫妻关系濒临破灭,老师面对着麻木的妻子叹息着在离婚协议书上签了字。
学生将放逐当作个性,将对一切的不在乎视为炫耀的资本。家长在成为父母前根本就没有确保自己是否已经达到了这个标准,于是不幸接踵而至。
虚妄的美好一但被揭穿,结果往往是更加赤裸裸的残酷,亨利只能无奈慨叹:您不该在这里,我也不该来这里,你能看到我,但看到的只是我的躯壳。
学校倒闭后,亨利朗诵的爱伦坡的《厄舍府的崩塌》在废弃的教室里久久飘荡:
……
令人忧伤的厄舍府终于遥遥在望
我不知道为什么
一瞥见那座房舍 心中便充满不堪忍受的悲伤
我望着眼前这孤单的府邸
萧瑟的垣墙 几株枝干惨白的枯树
心中的抑郁难以比拟
我感到一阵冰凉
一阵虚恍
一阵心悸
既然这样,我们一切的所作所为还有什么意义呢?难道鲜活灵魂和躯体将一并随着崩塌的厄舍府陪葬,陷入永远的黑暗么?
亨利最后将送走的女孩接了回来,他早就将她当作亲人,也作为灵魂的陪伴,此时此刻,更是作为心中的厄舍府崩塌后希望的延续,虽不能改变大环境,自己的生活依旧会有一丝光亮和温暖。
就像影片中老师说的:不在乎容易,在乎才不容易。我们都需要一些时间、空间来培养自我意识,来塑造自己的思想和信念,从而我们才能与这个大多时候都很沉重的世界对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