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的事情不能来日方长,那就是抓住了就是不放手,坚持走下去才会心里面越来越开心。”
很多事很多时候我们常说不着急,慢慢来,来日方长,先等一等吧。就拿诵读来说,我们时常会说,今天事情多,诵读的事先等一等吧,今天工作忙,先等一等,心情不好,等一等,身体不舒服,等一等。我现在终于发现,这个等一等往往不是等一等,还是等好久,甚至都不知道等多久。从建群至今已经有了很多的例子,很多学友说等一等,一等就不见了,尽管我也努力的劝他回来读也是没用的。当然,也是我能量太小了。
所以有了机缘,就要立马珍惜并且立行,有了修行的方法就要立马去实践,当然我说的方法是历代先贤验证过的修行正法。而不是有些心理学课程提倡的试错、容错,我觉得那真是浪费时间,浪费生命。我都三十了,孔子说三十而立,而我一无所立,一无所成,一无所有,我还有多少时间,多少生命可以去浪费?如果再不感到学如不及,再不抓紧积累,还像以前那样,恐怕到了四十,五十也是无所以立,甚至“老而不死是为贼”也没差了。
曾国藩就是“进德修业,时不我待”的典范。他本来也不是天赋异禀,甚至还有点愚笨,而且一身的毛病,但是在得到倭仁和唐鉴的方法和教导以后,便写下日课12条(包括主敬,静坐,记日记,早起,精读书,谨言,保身,夜不出门等)从此便日日坚持,终身精进修行。终成五百年来两大完人之一。
所以持续的修行精进一定会有所得,有所得更不愿也不舍放弃。
“所以以孔子为榜样向孔子学习,一定是一种理性的选择,是一种仁的自觉,不选择就是不够理性,没有选择就是没有自觉。孔子之教,是用一个心灵拨动另一个心灵。”孔门之学是反躬修己之学。像吾十有五而志于学章,吾少也贱章,我非生而知之者章。还有很多章句都可看出孔子只在自家生命生活上理会。那我们学习《论语》,怎可只是观望圣贤的生活而不去效仿呢?那确实很不理智。我们都该效法先贤,好好理会自己的生命和生活,即修行。如此修行,实有所得,实在是不亦乐乎。
我们在精读群的学习,如果只是老师劳(答疑写章句,写讲义,备课讲课),我们逸(很少或几乎不参与诵读打卡、分享,只是随便听一听看一看),那收获一定是很少的。只有我们打开心,多参与,多体会,多践行,那心里的感觉一定是不一样的。我有深刻的亲身体验,之前申欣是群主,我协助他,那我很多时候就依赖他,自己懒参与少,甚至连诵读打卡有时也偷懒,体会少,反省少,收获成长当然少了。近来,我想,我要劝各位要多参与诵读,多分享心得体会,那我自己都偷懒,自己都学的没感觉,那说起来真是太没有力量了。虽是用这种逼自己的方式多参与,但体会确实多了,也知道了要在自己身上多下功夫,心里确实感觉好很多,欢喜很多,有一种好像真正“醒来”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