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水有三美德:利他、不争、包容。世间生物大多都需要水来维持和滋养生命,这就体现出水的利他美德。水虽然有利他美德,却不会与万物争锋甘愿避高袪趋下,又体现了水的不争美德。水还可以洗涤群秽,容污纳垢,提现了他浑厚的包容心。
水的三美德主要在七个能力,即水的七善:善利万物不争避高趋下,未尝有所逆,善地也。空虚静默,深不可测,善渊也。利泽万物,施而不求报,善仁也。圆必旋,方必折,塞必止,次爻流,善信也。洗涤群秽,平准高下,善治也。遇物赋形,而不留于一,善能也。冬凝春伴,涸溢不失节,善时也。
第一、避高趋下善地也
水不愿意待在高处,永远往低处流。
真正的修道者也是这样,他绝不会上蹿下跳,也不会浮躁、浮夸、飞扬跋扈。如果你见到哪个人上蹿下跳、夸夸其谈、自吹自擂,他就肯定不是真正的修道者,更不会是圣人。真正的圣人,永远把自己放得很低,非常低调,哪怕他处于高位,也仍然是低调的。这也叫“处下不争”。修道者不在乎示弱,他不需要赢别人。他不跟别人较劲,他只想战胜自己。
第二、空虚静默善渊也
空虚就是心中没有那么多鸡零狗碎的东西,静默则更多的是行为,而不仅仅是语言。
意思是,他不会老是夸夸其谈。就像前面所说的,圣人就像深深的潭水,总是深不可测,他不会老是像长舌妇一样,把自己的鸡零狗碎到处讲。这是圣人的一个特质。圣人不谈是非,胸有城府,但他的城府不是精明算计,而是一种智慧和气度。人说宰相肚里能撑船,就是说他胸有城府,能容难容之事。
第三、施而不求报善仁也
圣人老是奉献,他是不求回报的。
广州有个“观音借库日”,到了那天,你可以向观音“借钱”,请观音菩萨帮你发财,等你发了财,就给菩萨多少钱。有这种要求的肯定不是圣人,圣人永远不求回报,他做最好的自己。
第四、圆必旋方必折善信也
“信”即见证。水可以印证,它进入圆的地方就会旋转,进入方形的地方就会转弯。“塞必止,决必流”,塞住水源,水流就停下来等等。
水遇到障碍时,它马上就会折回头。它知道随顺因缘,不会像两个牛抵角那样,斗来斗去的。圣人也这样。圣人有智慧,他知道一切都在变化,就不执著了。他不会跟谁斗得你死我活。他非常柔和,反而能以柔克刚。
第五、洗涤群秽平准高下,善治也
圣人善于洗去一些污秽。所以,圣人无论到哪里,那里都会变得安详、宁静,没有是非——就算有是非也会慢慢没了是非。因为,圣人善于清理一些负面的东西,即使刚开始有点不好,慢慢也会好起来。这也是水的特点,“居污不污”。
什么叫“居污不污”?无论身上的衣服多脏,你用水一洗也就干净了,再通过净化处理,洗衣服的水又可以喝了。不会因为水污了,它就彻底没有用了。水就是这样,君子也是这样。得道者不要怕别人侮辱你,清者自清、浊者自浊,别人侮辱不了圣者。
匠做木匠活儿的时候,总会用一个水平仪。它代表非常公平,圣人处事也非常公平。因为君子有公心,你不管怎么对他,他对你都会很好。他的好就像水一样,是恒定的。修道就要这样。
第六、遇物赋形善能也
水面很诚实,漂亮的就照出漂亮的;丑的就照出丑的;脸上弄黑了一块儿,就照出脸上有一块儿黑色;老的照出老的;少的照出少的;狗照出狗,牛照出牛……不会走样。遇到容器也一样,遇方则方,遇圆则圆。
“不留于一”,圣人不会贴上标签,他和什么人打交道,人们都会觉得和他是同一类人。因为,谁都能从他的话中,得到自己需要的营养。释迦牟尼一音说法,随类得解。谁都觉得他讲得好,讲到心里去了。孔子说,不该说话的时候你说了,就叫失言;该说的时候你不说,就叫失人。得道者不是这样,得道者说的话,是那个时候最该说的话;不该说的,他就不说。
第七、涸溢不失节,善时也
冬凝春冰,涸溢不失节。不同季节,跟随自然界的变化而改变自己,性情柔顺,顺天应人。不闹别扭,不疙疙瘩瘩的。用现代的白话讲,就是与进俱进。
为人如果能做到这七个善能,就会像水一样具备了三美德德,那么处世就会一帆风顺、无往不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