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中我们的学科
这大概也是一个偏正短语——某一个学科选中了我们。我们不但跟我们的导师相遇。还会给我们的某门学科相遇。
我们情不自禁地倾心于该学科的专门知识,因为这些知识不仅能阐明外部世界,还能揭示我们的自我认同,不仅是我们选中了一门想教的学科——这门学科同样选中了我们。
说起我自己对学科的选择,倒是一段长长的故事。当年读技校时,选的都不是“专业”,而是一种“工种”:地址机修钳工,一个纯粹跟机器零件打交道的工种。我喜欢《机械制图》《机械原理》《工程力学》《电子电工基础》等等学科,可能和我擅长的逻辑思考力、空间想象力等有关。这类的学习于我而言就像是一次次地玩耍比较高深的智力游戏,我很是享受这个过程。后来到三年级,开设了一门《企业管理基础》的课程。当我发现“全面质量管理”“戴明PDCA循环”等管理学理论和方法时,不禁为之神往——世上还有这样的知识,可以改善一个组织的运转效率,让人们生活的更好。于是,我开始把自考专科的专业确定为“工业企业管理”(最开始还叫“工业经济”)。后来,还迷上了一段时间的“市场营销学”。1998年的时候还短暂地加入了还没有被定为非法的传销企业“美国安利”。企业管理学和营销学里面就有管理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的因子,比如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就是那个时期所了解到的,可能这也是我后来对心理学感兴趣的最早启蒙。
慢慢地,好像我的兴趣从满足于跟数理逻辑打交道,转向了跟人打交道。后来,先有机会成为老师、当班主任,和年轻的学生们在一起就觉得那样的时光单纯、自在、欢乐。再后来,有机会真正投入到管理者的行列,也享受到知晓管理规则、法律法规、组织效率所带来的满足感。管理毕竟是要跟人打交道的,而那时的我并不是一个可以能言善辩的人,和人交往中带着一定的自卑、敏感,也带有一定的张狂、优越感。通过的不断学习,才一点点地找回一些自在的感觉。
慢慢地,又发现自己虽然可以做管理,但是兴趣却不全在这里,提到效率或因此获取更多的利益,并不是自己内心所想要的。同时,对于如何好好当老师也没有找到方向,也没有确定是否是真的想当老师,我进入了一种职业怠倦区,生活陷入卡顿、阻滞。
在这样的困顿状态中,我开始想到要认识自己,兴趣转向了哲学、心理学。如果说自考是我的第一阶段疯狂学习,那么,与心理学或心理咨询相遇之后,便是我的第二阶段疯狂学习。
在与心理咨询相遇之后,我得到了很大的疗愈,解开了心中的很多淤结,生活慢慢过的比较通透。与此同时,在与人相遇的过程中可以运用咨询的技巧、理念去帮助他人,也获得了极大的满足感和成就感。修炼中,过去那个因为自卑而具有攻击性的自己慢慢消融,逐渐变得更加柔和、温情、谦卑,愿意去靠近和理解他人。当我可以理解和靠近他人的时候,我感到一种深深的安全和自在的连接。这种感受可能正是我生命中最需要的。于是,我便愿意活成把一种理论、一种理念与自己的生活紧紧连接在一起的状态。我在教学中与学生相遇,更容易建立深深的联结,更容易走进他们的内心,也以此带出他们的改变。我很珍惜和学生们的相处,也尊重他们生活中发生的种种事情,包括麻烦和困扰。我也喜欢像我们共同体这样彼此的陪伴和滋养,也喜欢在咨询过程中和其他各式各样、不同遭遇的生命产生共鸣,透过对话帮助发现他们的珍贵,活出更美丽的生命姿态。而且,于对话中,我也深受滋养。
如此说来,我在内心不断追寻,慢慢地和现在心仪的学科相遇,我选择了心理咨询,或者更进一步叫“与人对话的工作”(包括做教师),而“与人对话的工作”也选中了我——一个想要认识和改变自己的人,一个曾经自卑到要用自己的辩论和行为来掩饰自己短处的人,一个愿意和这个世界有更多深深温和连接的人。
心中的教师
在这一小节里,帕尔默让我们向内看——看看自己想当教师是不是来自于心中教师的呼唤?是不是遵循我们的真心?是不是外界给到我们“应该”的道德规范的要求?他提了一堆的问题,来考问我们是否具有“心中教师”——
……我应该去做很多事,可这些事是我的本职工作吗?我有做这些事的能力和意愿吗?应做之事是否恰好处在我内心自我和外部世界之间的交叉点,或者是不是别人对我应该度过人生的设想?
关于“心中教师”,我理解的大概是:出自于内心愿意当老师的这样一种智慧、渴望、信念及自我认同的拟人化表达,或者说是有着想当老师的意愿的“内在自我”。于我自己的状态而言,我的“心中教师”也是存在的。他告诉我,教学这件事情和我是情投意合的,我愿意做教学这些事,教学确实是我的内心自我和外部世界的交叉点,不管是否是他人告诉我应该如何度过人生,我都是想当老师的。因为这正是我内心所想要的——做一个可以影响他人,帮助他人成长的老师。
心有灵犀才能一点通,如果我们不能探知我们的内心深处,当然也无法探知学生的内心深处。
帕尔默还让我们学会“自我交谈”,也就是自我对话。就像饭粒儿老师讲的,我们的共同体也正在做这样的事情: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可以找到和善待内心的自我。我想未来还可以多多的坚持自我对话这件事情:独处静思、默读深思、林中散步、常写日记、寻找能倾听的朋友,等等。
最后,帕尔默还讲到了权威和权力的区别——
权力是从外向内起作用,而权威则是从内向外起作用。……加强自我意识,牢记职业使命,找回我的自我认同和自我完善,我的教学权威自会归来,这时就会产生遵循我们内心真理的教学,也是与学生的内心真理相互呼应的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