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10月8日,《中国新歌声2》在鸟巢落下帷幕,来自刘欢战队的扎西平措获得总冠军。“好声音”经历了第一季的万人空巷,第二季的毁誉参半,第三季的精疲力竭,然后改了“新歌声”的名字,更换了椅子造型,增加了战队徽章,改变了对战形式,但隐约感觉这档誉为“拯救中国乐坛”的音乐节目正走下神坛。
满怀期待地打开电视,以为能听到纯粹美好的音乐,却发现没记住什么好声音,感受到的是策划的做作和剧本的演绎。从主持人如何口播广告、念安排好的讲稿,导师如何引导学员煽情讲故事,制作方如何剪辑导师的表情,编剧如何写导师经典语录,都不难总结出“录制规律”。导师们卖萌、互掐、搞笑的表现成为聚拢人气的噱头和热议的话题,本该是主角的选手却显得暗淡无光。你以为自己在为精彩叫好,在为悬念揪心,在为中国音乐又有希望了而热血沸腾,其实只是在旁观一出脚本完整、演技拙劣的大戏。你能轻易猜到他们的下一句台词:“你的梦想是……”“你知道第一季的冠军梁博我的学生……”“我的演唱会今年就在鸟巢……”“你的爸爸妈妈一定很爱听我的歌……”
学员的表现也比较平凡。从第一季开始,便有不少媒体诟病《中国好声音》是“中国好故事”,学员们一个接一个在台上“声泪俱下”地讲述自己的成长奋斗史,于是从第二季开始,好声音开始明显的“去故事化”,但节目似乎并没有找到合适的方式来填补故事留下的空白。到了第三季,出场的每个人都被浓重的标签化,完美的白领美女、淘宝店小老板、韩国苦情训练生、卡车司机、美女护士……每个人的生命被简单地概括提纯,包装成最容易传播和记忆的标签,搅拌着他们的歌声片段铺满社交网站的各个入口。
音乐市场的激烈竞争也没给“好声音”留一条后路。《中国有嘻哈》《明日之子》《我是歌手》《蒙面唱将》《跨界歌王》《中国好歌曲》《中国梦之声》等音乐选秀节目层出不穷,“好声音”的核心竞争力下降。
02
音乐选秀除了以上的内幕,还有你不知道的真相。细细思考,既然音乐选秀节目出现了“内幕说”,而且一直有很多槽点,为什么在播出后还是受到那么多观众的关注?
真相一:抓住了人人爱唱歌的心。不是每个人都会琴棋书画,都会跳舞表演,但是人人都会唱歌。因为音乐门槛低,参与度高,无论男女老少,五音不全唱歌跑调,心里都有一支麦克风,都想家里面对着电视音乐节目,闭着眼睛想象自己站在舞台唱歌!
真相二:瞄准了大众爱窥视的心理。《我是歌手》就是要挖掘歌手以前从来没有过的一面展现给观众。除了歌手本身在舞台上的专业技巧,关于明星们在台上的一举一动都会成为亮点。要不是《中国好歌曲》,估计谁也不会想到刘欢老师也会爆出“吓死宝宝了”这样萌萌哒金句,粉丝们也不会看到当年那个纯情的范晓萱时隔多年在舞台上大唱RAP。想听吴秀波、张嘉译这样的萌叔们唱歌,估计也就只有在类似综艺节目上了吧?
真相三:用音乐勾住观众的情怀和回忆。看音乐类综艺节目,其实也是更新自己手机歌曲库的好机会。“这首歌谁唱的?哪儿可以下载?“”咦!我当初怎么没发现这首歌这么好听?!”每当音乐类综艺节目热播的时候,上面列举的话相信是很多人的心迹。第一季《中国好歌曲》播出时,有多少人会一边唱着“老子今天不上班”一边赶地铁?说到范晓萱,一代人儿时的记忆和偶像,也难怪刘维的那首《因为你是范晓萱》从第一期唱到总决赛上。20年前的我们,跟着范晓萱唱着“青春若有张不老的脸”,如今,20年过去了,唱这首歌的范晓萱依旧驻颜有术,而我们,则不再年轻。同样的,《我是歌手》后半程,老狼的出现再次掀起了大家对青春的怀念。
03
如今的音乐选秀节目,不缺资金,不缺技术水平,不缺少观众的热情,但是缺少音乐人文精神的普及和构建,缺少真正能够体现音乐真善美的作品。如果音乐选秀节目能够多些音乐的纯粹性,少些音乐的经济性;多些即兴和随机性,少些程式化的东西;多些自自然然的真实感,少些冠冕堂皇的造假;少些“消费音乐”的精神,多些直抵人心的净化人的灵魂的干净音乐,这不仅是观众的音乐福祉,也是导师的音乐福祉,更是音乐选秀节目的福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