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 十年了,音乐真人秀为何依旧没有“音乐”只有“秀”?
导语:音乐选秀节目最初走进大众视野还要追溯到2004年《超级女声》的火热播出,一时间大街小巷都有选秀歌手的粉丝宣传拉票,几乎每家每户都周五晚上守在电视机前直到最后投票结束。十年之间,各类选秀节目、音乐真人秀节目层出不穷,各出奇招,也确实有一些实力歌手从中走出并且大获成功。但是如今音乐真人秀节目遍地开花却鲜有真正的好歌手能给低迷的音乐产业注入新鲜的血液,这到底是因为什么?
继《中国好声音》、《我是歌手》等音乐真人秀节目爆红荧屏后,《中国梦之声》、《我为歌狂》、《中国最强音》、《中国好歌曲》等越来越多的音乐真人秀类综艺节目涌现出来。《我是歌手》第三季歌王之战总决赛的话题尚未冷却,《中国好声音》第四季的导师人选周杰伦、那英、汪峰、哈林就立刻吸引众人关注的目光。
周末的收视战场,音乐真人秀节目似乎成了各个电视台的收视“金矿”,出现了你方唱罢我登场的火热局面。
尽管音乐真人秀市场火热,但我们必须正视一个现象:中国已是世界第二大贸易国,但流行音乐产品出口在世界范围的排名十分靠后。
因此在关注节目之外,也该认真考虑:通过音乐节目选出来的新秀,究竟能为乐坛带来多少力量?音乐真人秀类节目的火热,对音乐产业来说究竟是不是一个好现象?
节目关注的是收视,非音乐本身
“中国音乐界目前面临断层、萎靡不振、心灰意冷的状况,我们正在做的,是联手一线流行音乐人振兴中国流行音乐,为音乐新人保驾护航。”这曾经是《中国好声音》向社会尤其是国内音乐界表达的初衷,但美好的愿望背后依旧是残酷的现实。(钛媒体在《好声音是如何成为好生意的》一文中有过相关分析)
无论是节目播出期间还是之后,纵观全网,我们记住的只是:“《我是歌手》第三季十三期节目平均份额一举破10%;‘好声音’收视打破历年中国电视综艺首播收视率最高纪录……”
菲瑞希新鲜音乐的制作人胡灵在媒体采访时表达了自己的迷惑:“我会关注这一类的节目,但是看节目的时候,我偶尔会觉得很迷惑,我会被某一期某一首歌感动,觉得大家都是真的在为音乐而努力,但到了另一期节目又是完全不同的味道。因此自己常常会左右摇摆,做节目究竟只是为了收视率,还是真的有大过51%的音乐性?”
以《我是歌手》为例,节目总时长为110分钟,每期七位在线歌手 + 一位踢馆歌手,算上歌手出场和退场时间,以每首歌共5分钟计算,那么一期节目歌手演唱的时间为40分钟,占节目总时间的36.4%,那剩下的63.6%去哪儿了?
答案就是:歌手采访、经纪人调侃、朋友祝福、热情拉票等等等等。那为什么我们不只欣赏40分钟的演唱?在隔天就能在视频网站“快进”收看的年代,音乐真人秀节目的收视为什么还会这么高?
因为音乐真人秀节目,归根结底还是“秀”。换句话说,观众看的是综艺节目,吸引观众的是歌手背后的那些故事而不仅仅是音乐本身。所以在“收视率才是王道”的时代,36.4%是节目的音乐性,而63.6%则是收视率,是纷至沓来的广告,是丰厚的收益。
“火了歌手少了作品”
每一档音乐节目都会走红一批歌手,每一季节目都会为选手增添不少粉丝,但是纵观几档音乐节目就会发现,虽然唱歌的人总会变化,但歌还是那些歌。一时间,经典老歌仿佛成了“稀缺资源”。
除了普通歌手,越来越多的成名艺人也加入到参加音乐节目“唱老歌”的队伍中。《我是歌手》《我为歌狂》、《全能星战》纷纷加入推歌手,唱老歌的竞争中。不能否认,翻唱让有的选手迅速成为话题焦点,有的歌手找回事业第二春,大家对歌手本身的追捧也远远高于对歌曲的关注,但在高话题性、高关注度的背后,折射出的是原创音乐极度缺少新鲜血液。
从《中国好声音》第三季总决赛独唱部分歌单中可以看出,第三季总决赛选手共演唱歌曲8首,均为翻唱歌曲。为什么喜欢翻唱老歌?在小编看来,一是音乐真人秀节目太多,选择口水歌“撞歌”的可能性太大;二是观众对新歌的认知度不高,老歌更容易共鸣,拿高分。
“歌手火了作品少了”这一现象引起了越来越多音乐业内人士的担忧,北京福唱音乐的音乐总监徐子淳接受媒体采访时说:“音乐真人秀节目可以说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这类节目让观众的目光聚焦在音乐节目上;但另一方面,为了让节目更好看,节目组去深挖歌手背后的故事,观众的注意力也在这个方面,而歌手唱什么,反而显得没有那么重要了,因此歌手们为了能够跟观众共鸣,选择翻唱老歌,但这对未来华语乐坛来说,是非常不好的现象。虽然此后也出现了《中国好歌曲》这一档的节目,但是又过于标榜“个性”,因此对于音乐产业和中国原创音乐的发展有点“偏门”。换句话说,选出来的歌曲,是否能够代表中国原创音乐的好歌曲?”
酷我音乐一位内部人士也表示:
“音乐真人秀节目应该要推好的音乐人,而不单单只是推出好的‘歌手’,只有这样,音乐产业才能良好的发展。”
华语乐坛需要年轻的力量出现,不仅仅是年轻的演唱力量,共重要的是年轻的创作力量。毕竟,一个歌手的“春天”能够维持多久,决定权总是在他的音乐作品上。
真人秀过后,音乐的出路在哪?
《美国偶像》开播十几季而长盛不衰,优胜者有的荣获格莱美音乐奖最佳流行女歌手奖,有的获得金球奖及奥斯卡最佳女配角奖。反观国内,很多音乐选秀歌手一夜成名,但很快“消失”在人海中。能在歌坛占据一席之地的音乐选秀出身的歌手,如李宇春、周笔畅、张靓颖等一只手就能数出来。
国内的音乐真人秀尤其是选秀性质的节目,似乎成为大众实现音乐梦想的基地,一路晋级获得优胜,梦想实现了,可后续却跟不上了。每年都会涌现出一批选秀歌手,大家关注他们在节目中的表现,关注谁得到了冠军,可对之后他们是否有公司来接洽,却无人无津。因此很多歌手都处在“走个小穴,代个小言,参加个小活动”的尴尬境地,甚至最终转行。
“中国的音乐市场,目前处于青黄不接的状态,有名气的歌手仍然吸引大批粉丝,选秀出来的歌手往往是在节目播出时红火一阵,当节目结束了,大家的关注度也就急速的下降了。这种现象说明节目本身对歌手的后续发展没有明晰的规划,歌手与作品分离,人气也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走低,被淹没在人群之中。”
欧美选秀节目歌手后续发展形势好,要归功于完善的产业链。而国内选秀与音乐产业的脱节的现象已经显现出来。此外,早期的选秀歌手如超女、快男,节目结束后多被专业音乐公司接洽,而后由公司为歌手打造作品。但目前由于综艺节目的公司化运作,选秀类歌手往往签约到节目制作公司而不是专业的音乐公司,节目制作公司擅长的是推新人,但对音乐产业链吃不透,因此无法为歌手打造出一条完善的音乐道路。
而对于专业的音乐公司来说,选秀歌手相当于一部“半成品”,需要后续的“加工”和最终推出,才能成为一个完整的“作品”,但目前国内的音乐环境对于许多音乐公司来说培养一个新人风险太大,因此他们也往往不愿意冒险。
音乐真人秀节目逐渐影响唱片公司
从最初草根选手参赛,到挖掘独立歌手,再到现在音乐真人秀节目纷纷去唱片公司挖角,综艺节目一步步地影响着国内的音乐产业。是否合作?要怎样合作?成为节目组和唱片公司必须共同面临的问题。
“如果作为音乐的制作人,当然希望音乐是第一位的,可作为一个公司的运营者,必须要不断寻求新的盈利模式。随着音乐类节目的火爆,与节目合作,自然就会成为一种必然。”新鲜音乐的制作人胡灵告诉记者。可见,在如今的音乐市场大环境下,传统的营销模式靠发售专辑卖盈利已经没有多少的商业价值了,因此与节目合作,推荐歌手参与综艺节目,成为唱片公司新的盈利点。
对于这种合作的模式,双方都处在慢慢的摸索中,又存在哪些问题?北京福唱音乐的音乐总监徐子淳表示:节目组应当给予有实力并处于发展阶段的非一线歌手多一些名额,而不是一味的消费大咖来提高收视,这样才能真的促进音乐本身的发展。
音乐真人秀节目已经悄然改变着传统的音乐产业,胡灵和徐子淳两位音乐人都对这一点表示肯定,音乐真人秀节目对于唱片公司的影响已经开始显现出来了。同时,他们也都坚信,音乐产业不会只依附在综艺节目上,所有的音乐人都在努力。
音乐真人秀十年,节目市场一年比一年火爆,可音乐却并没有从中获利。下一个十年,音乐真人秀节目该怎么走,是时候要仔细思考了,否则即使再火的音乐真人秀节目,也终究只是个“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