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思维导图
2.阅读感受
这一章主要讲了分析阅读的三个规则--用简短的话叙述一本书的意思;找出一本书的架构;找出作者要问的问题。总是有种错误的认知,以为一件事情,心理明白就好了,至于表达不出来,是口才的问题,从来不会认为问题的本质是没有理解。书中提到,这种认知其实是一种欺骗行为,连自己都骗不过的借口,如何坚持了这么久?关于如何叙述一本书的大意,作者从实例入手,但作者的阅读量太广,很多书籍没有阅读过,很容易将注意力转移到例子中提到的关键词,想着下次要看看这本书。另外,并没有给出寻找大意的具体操作方法,比如:本书是通过ABCDE,描述了G。
关于寻找一本书的架构,作者给了具体的公式。公式非常的具体,但是觉得值得以这种方式来阅读的书籍并不多--需要大量的时间精力,所以再进行这种阅读方式之前,要先确认这本书需要采用这种方式进行。找出作者要问的问题,是自己忽略的部分,从来没有想过作者想要问些什么问题,为什么要问这些问题,算是阅读中的缺失。
3.分享会感受
# 囡囡-日期160305-第七章 透视一本书
### 四个收获
1.分析阅读第一阶段的四个规则:书籍分类;简述一本书的内容;找出书籍的框架;发现作者的意图
2.介绍一本书的框架的方法:这是本……分类的书,它的整体谈了……事情,通过ABCD说明了整体目的G,结构是A是……,B是……,意图是G,为了……
3.结构性思维:结论先行,上下对应,有逻辑关系
4.实践主动阅读的步骤:
(1)检视阅读,记录检视阅读得到了什么?---判断书籍的分类,了解章节的结构,观点展开方式,提出不理解的地方。
(2)回答主动阅读的问题---整体上讲了什么?如何从主题展开的?细节说了什么?
(3)找出自己认同与不认同的观点
(4)书籍与自己的关系
### 三个感受
1.果壳上一门课中提到:看完一本书,书还是书,你还是你,那大可不必读书。当时听到只是觉得新颖,却不知如何通过书籍与自己联系起来,村长提出的这种方法能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而且可实践性强。
2.文艺青年常说:书多了,容颜自然改变,虽然许多看过的书籍都成过眼烟云,其实它们仍是潜在的,成为生命的一部分。听完这次分享,感觉这种说法有点像伪命题,对阅读后没有仔细思考的一种自欺欺人的表现。就好比“我懂,但是我说不出来”,是一样的。
3.判断一本书好与不好,怎么样叙述,没有一个固定的标准,也不能拿网络上别人的评价作为唯一的判断方法。根据经验不同,年龄不同,经历不同,对同一本书的看法是不一样的。并不是自己看不懂就是书的问题,或者就是自己的问题。
### 二个改变
1.认知改变:能完全用自己话说出来的事情,才算真正的理解。
2.阅读方法改变:读完一本书,思考书籍或书中观点与自己的关系。
### 一个行动
实践主动阅读,回答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