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了一堂关于利用读书来赚钱的课。
我那么爱看书,竟从来没想过还可以靠这个来赚钱。简直错过一个亿。
想要读书变现,首先要挖掘一本书的写作价值,简单易操作的有以下5条:
1. 制作知识小卡片:顺便发个朋友圈,打造一个读书的人设;
2. 积累写作素材:所有看的书,都可以成为写作的素材,何必终日惶惶,想写点东西却苦于无病呻吟?
3. 写读后感:任何看过的书,都要写读后感。就像每天要写日记,不然就会雁过无痕;
4. 写书评:这是读后感的升级版,要调动已有经验,综合已有的知识,融入自己的独立思考,并形成自己的独特观点;
5. 形成书单:书单显然不可能一蹴而就,平时就可以把看过的书有意识的进行归类,最后可以形成有份量的书单,推荐给有需要的朋友。这个过程,类似于主题阅读,思维及知识面都可以得到拓展;
以上是个人阅读可以做的5件事情。最大的价值,是倒逼输入,逼自己去阅读,去思考,去写作,让自己看更多的书,也使看书有更多收获。
但还可以更推进一步,因为现代人越来越没有时间好好看一本书,所以“帮别人读书”这件事,便越来越普遍。记得之前刘慈欣得雨果奖,很多没看过《三体》的人就想了解一下,但能读完那厚厚三本的人并不多。当时有个学生曾向我提起“15分钟带你读完《三体》”,当时我嗤之以鼻并义正辞言语重心长地说看书当然要自己看,不然何来阅读的快感,但不可否认这个节目似乎很受欢迎。 往这个方向发展,还可以挖出5条:
6. 写拆解稿和听书稿:化繁为简,提炼出要义,可以大大节省读者的时间,同时又让他们完全GET到书本的精化。而听书稿可以解放眼睛,或者让读者可以一边做家务一边收听,是另一种形式的提高时间利用率;
7. 化书为课:知识付费的时代,做一个9.9元的小课,完全合理合法;
8. 写书的素材:积少成多,假设一年看30本书,写30篇书评,也完全可以考虑出一本自己的书;
9. 做读书会:分享给同样喜欢这本书的群体,何乐而不为?
10.成为讲书人:读书会上可能止步于分享,而讲书人则是领读人,是读一本书可以达到的最终级的目标,顺便再点亮演讲技能。
然后,又学到一个颠覆我三观的新词:功利读书法。
似乎从小到大一直觉得读书不能太急功近利,所以除了教科书,自己阅读的全是自己想看并喜欢看的书。看的时候如痴如醉,看完偶尔记上几笔,或者与朋友偶然谈起会聊上几句,也完全是兴之所至,随心所欲。
然而今天听的课,全然反其道而行之。现在生活节奏那么快,哪有那么多时间用来浪费?也不妨“功利”一点。比如:
1. 要带着问题阅读:没有问题,就没有收获;
2. 设定阅读的目标:有目标才有动力,而且有目标才可以明确自己的方向和位置;
3. 输出和分享:这能倒逼输入,逼自己去读更多的书,并更有目的有方法地去看一本书,从而阅读更有收获;而且,教是最好的学;
4. 行动清单/践行:在阅读中领悟的道理,要学会自我检查,并付诸实践,让自己变成一个更好的自己,才是真正的读有所得。
听着很完美,但其实心里还是有些小疑问。所有这些理念里,我最初接受过的便是前3条,笔记一般都会做,只是从来没想过可以打卡朋友圈;读后感或者书评是自己一度非常想尝试的理想读书法,因为确实很认同,写作可以反过来激发思考,看过的书一定要写读后。
但我的问题是,原先很享受看书的过程,忽然不那么美妙。便好像出门旅游惦记着写名信片一样,思虑过重甚至会直接破坏旅游的心情。而且,往常一年可以看掉五六十本书,自背负上写读后/书评的任务,阅读量急剧下降。
这样算不算得不偿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