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雨忆出生,我便把她当作一个独立的个体看待。我们之间虽是母女,是长辈与晚辈的关系,但我觉得我们从来都是平等的。
她已经四岁多,有自己的想法,虽然调皮捣蛋,有着倔强的个性,但这就是她。俗话说三岁看老,我已经可以看到若干年后她的影子,但我并不打算强迫她做出改变,因为大人也不一定就是对的。
雨忆跟我的关系最好,经常说:“妈妈真好,我爱妈妈。”我相信,她是发自内心地说的,因为只有我是真正尊重她的,而不是非要去扭转她的个性。
爸爸常常缺位,爱她的时候也是真爱,给她买东西毫不手软,还常常抱着她亲个不停,好像这样就能得到女儿的爱;但是也喜欢抓住一点小错,非打即骂(近期好像好了很多),因为他觉得小错不纠正,以后就会变成大错。
我理解他的担忧,却不赞同他的做法。有时雨忆都不明白自己做错了什么就被打。我经常批评他的教育方式,要他去多看几本育儿的书再来谈教育,但他从来不看。
问题是,婆婆来帮腔,说他在教育孩子,我却来阻止,因为他们母子的教育方式如出一辙。我一直都不理解,为何孩子爬凳子摔跤了,本来就很痛很委屈,还要被打一顿。她说,是为了让雨忆长记性,以后就不会爬凳子了。
我不得不承认,这样的方式简单粗暴,不用浪费口水,更不用花费脑力。但是我从来都觉得,我们是平等的,孩子不是我们的附庸,我们没有权利打骂他们。
我一直跟老公强调,换位思考。无论是与其他人相处,还是与孩子相处,我们都要换位思考。当孩子犯错的时候,我们换位思考一下,就能理解她,也就知道怎么去教育她。
试想一下,你不小心犯错了,别人以高高在上的姿态打你一顿,你是什么心理?但他们从不会这样去思考,反而觉得自己经验丰富。
有的人认为自己也是这么过来的,所以不自觉地以同样的方式对待孩子;而有的人虽然是这么过来的,但会换一种方式来对待孩子,避免孩子走自己的老路。我是后者。
我和雨忆相处从来都是和谐的,虽然偶尔也会吵架。我不小心撞到她,会跟她说“对不起”;她不小心撞到我,也会跟我道歉。有时没注意,还会相互提醒,“你撞到我了”,然后补一句“对不起”。她跟自己的朋友也是这么相处的。
然而某次,雨忆推门的时候,不小心撞到门后的爸爸,她赶紧说“对不起”,可是爸爸不原谅,说她是故意的。雨忆觉得委屈,忍不住大哭。爸爸的理由是,不是什么事情都能用“对不起”解决。
奶奶也一样。雨忆不小心弄疼了奶奶,说了“对不起”后,奶奶也会说,“说对不起是没用的”。现在我确实没看到她再跟奶奶说对不起,而是遇到一点事就说“不喜欢奶奶”,甚至动手打奶奶。当然,奶奶也不让步,以更重的方式打回去。
他们总认为,你在外面打别人,别人会比你打得更狠,却不知道这种动手打人的行为就来自他们的耳濡目染。但他们绝不会承认是自己有问题。
最近老师有反馈,说雨忆在学校把其他小朋友打哭了。一开始我都不信,觉得雨忆在我身边很乖,跟朋友相处也没有暴力倾向,可是有时看到她和爸爸、奶奶的相处模式,我觉得并非没有可能。
当别人侵犯或忤逆她时,她会带有攻击性,尤其是不熟的同学,而待在熟悉的友好的人身边时,她又是一个乖宝宝。
其实,这已经不是第一次了。前阵子,老师也说她把别人的手指抠破皮了。虽然雨忆说,是别人先抠她的,但她的破坏性远比别人大。我也没想到,她这是用了多大的力气啊!
不熟的人看到雨忆,评价都是太调皮了,或许心里想的是,她太没有教养了。而孩子没有教养,都是父母造成的。我也不得不承认,虽然她大部分情况还是好的,但有些毛病,我也是深恶痛绝。尤其是吃饭,依然是奶奶边喂边给她看电视。
真的,教育的最大难度,不是孩子不听话,而是各人有各人的教育方式。他们认为我应该按照他们的来,而我觉得他们应该听我的,但这种问题永远都得不到解决,因为他们不会意识到自己有问题,而我坚持自己的原则,决不退让。
以前觉得,父母上班、奶奶带娃的方式是最和谐稳定的,毕竟对于女人来说,事业和家庭难以两全,最后发现,家庭充满了危机,再融洽的关系都会变成相看两厌。尤其放开二胎、三胎后,我觉得人生更是充满了绝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