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听过一句话,就算是一个罪犯,在犯罪的那一刻,他们也认为自己的想法和行为是正确的。
这句话给我很大的触动,在过去的20几年,我也一直觉得把事儿做对就好了,我不会与他人冲突,多数在要发生冲突的时候,我会躲开逃避。
我认为,只要是正确的,总有一天会有伯乐发现千里马,当下的冲突没必要,躲开就好啦!
前阵了看了《高效能人士的7个习惯》和《非暴力沟通》才发现,自己这种是消极处理方式,这本《关键对话》,有帮助我找到了真正的问题根源:逃避并不能让你想表达的内容被接受,创造安全的环境,才能畅所欲言,交换观点。
我也有过类似的经历,就是当我在接受一点我很难接受的观点的时候,我居然很认真的听,并想着对方是在什么角度看到了我这样的问题,虽然这种谈话让我很不好受,反而我会很喜欢。
但也有的时候,明明对方说的是对的,我却要用愤怒,沉默去对抗。
为什么会这样?《关键对话》给了我答案。
当对话安全,让我有安全感的时候,我们对坦诚的互换观点,但当感到不安和恐惧的时候,多数会做出打或者逃的准备,因为血液流向四肢,就好像对面站着一只老虎,我正准备要为生命而战或逃。
怎么解决这个问题?
首先就是关注目标,关注我这次谈话的目标,我想通过这次谈话达到什么目标,我接下去才行什么行为能达到这个目标,我现在的这种做法会不会离我们的目标越来越远?
再来就是同时关注对话环境和对话内容,当两者冲突时,优先处理对话环境。当意识到自己或者对方在对抗的时候,先看看是不是对话环境变化了?是不是让自己或者对方产生了不安全的感觉了?
一旦开始有这种意识,充斥四肢的血液,会回到大脑,帮助理性分析,而不会陷入情绪冲浪,用情绪对话,当然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并不是简单的事哦,允许自己慢慢来,只要有觉察了,就是进步。
一旦我们回归理性,就知道对方这些”刺耳“的话,是在说明他已经感到不安全了,而不是对我的人身攻击,我们无需以眼还眼、以牙还牙去消极反抗。
我们要做的是,让他先回到安全的环境,再继续讨论内容。
也许观察别人很容易,一旦观察到到了,我们还会陷入带着一丝丝怜悯和评判,我以为我正在做让对方逐渐变安全的行为,为什么对方会越来越暴躁?气死咯!!一不小心,我们就又忘了目的,忘了理性分析。
其实呀,除了观察对方,我们还要观察自己呢。观察对方都这么不容易了,观察自己还更难。观察下什么情况会让自己陷入对抗情绪,观察下我为什么会觉得现在的对话环境不安全了?
一旦对自己有所觉察,先解决自己的对话环境的安全问题,我们才有能力去处理对方的安全问题,否则,我认为在处理这个安全问题,事实上是在想对方展示你这么大度,你做错了,我还在包容你,知足的就快正常起来吧?
一旦对方感受到你的态度,对抗情绪是会越来越强的!
所以,关注察觉和满足自己的对话环境的安全感问题,才能做出更加明智的,有利于关键对哈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