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开始再读《中庸》。
第一章写《中庸》在历史上有三种著名注解:
1、出自东汉著名经学家郑玄,庸是用的意思,中的作用、应用。“用”
2、程颐解释:中是永恒不变的规律,怎样做到不要偏激。“不易”
3、朱熹说“庸”是日用平常的意思,“平常”
师门遵循吕绍刚先生的解释并综合历史,把《中庸》本着方法论的角度去理解,认为它讲的是一种为人处事或者修养的具体方法。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为道,修道之谓教”是整本书的核心。老天赋予我们的叫天性,遵循天性去做事叫做行天道,修炼学习怎样行天道叫做教。
天性是天道,是大家都相通的一种规律,那么去搞清楚这种规律,我们才能按照规律去行事。
这里的弄清楚规律儒家叫做格物。
朱熹说格物是格万事万物,包括人物和事物两个层面。而王阳明认为格物主要是格人物,而且是从自己入手,从内在去寻求答案,而不是枝枝叶叶外头寻。
其实两人都没错,朱熹是站在宏观的层面说万事万物都有其天性,了解万物的本质天性,再遵循天性去做。
但这样你累死也格不过来呀,做不到。
王阳明是从实际修行上入手,格人才是主观本体,物是客观存在,弄清楚人性才能明明白白的去做好事情。
这个方法具体行下来,格人还得是从自己身上下手,格明白自己,弄清楚自己身上的天性也就清楚了所有人的人性。
因为大家的天性都是相通的,是老天赋予的,你格别人,有难度,别人不一定会说实话,而且别人无时无刻不在变化中。
只有格自己才是最真实的,通过事情上去反思自己,一步步去掉后天习染的坏毛病,做到诚,再以诚入道,这是实实在在的方法。别的方法比较难做到。
这也是师门为什么要提倡写日课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