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经济学总是假设人是理性的,会自觉地按照成本-收益的原则行事。但是在这个现实世界上,有很多行为,无法用理性经济学来解释。
行为经济学应运而生,而最早创设行为经济学的是一批心理学家,最著名的丹尼尔·卡尼曼还因此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
行为经济学是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解释人的行为,使心理学与经济学的结合。我们起来看看《怪诞行为学》是怎么解释生活中的非理性行为?
《怪诞行为学》书名原文直译是《可预测的非理性:形成我们决策的背后力量》,更确切的反映出本书内容。国内的书名,多少有点标题党的意思。
这本书通过对行为经济学现象的探讨,让我们能够更加深入理解一些非理性经济行为背后的心理因素。看完这本书,我们就大概对“我走过最长的路,就是你给的套路”这句话有更深刻的体会了。
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试读过一本电子书,读完试读部分常常会忍不住买全本,哪怕自己并不是很喜欢;一件宝贝放进购物车,忍不住老想去看一眼,最后就忍不住买下了。
这是虚幻的所有权,对我们产生的影响。人类的本性中有三种非理性怪癖:1、对已经拥有的东西迷恋到不能自拔;2、总是把注意力集中到自己会失去什么,而不是会得到什么;3、假定别人看待交易的角度和我们一样。
如果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其实是我们自恋的本性在发挥作用。只要是自己的就是最好的,哪怕只是看起来像是自己的。
如何才能摆脱“所有权依恋症”?丹·艾瑞里给出了一个亲测有效的方法:用“非拥有心态”来看待每一桩交易(特别是大笔的),把自己和感兴趣的物件拉开适当距离。有了这样的努力,至少可以尝试对世间万物,尽量待之以平常心。
如果你想买一本书,大约会先看看畅销书榜单,在其中挑一本,作为一个细心的读者,以后看一看其他购买人的评价。理性的你当然忘不了再去看看豆瓣上的评分。Bingo!经过了这么多步骤,你终于准备下单了。但此时此刻,你真的还是一个理性的人吗?
在我们进行对事物进行评判的时候,需要一个客观的立场。事先得知的信息,会使我们产生预期,预期一旦产生,就会激活大脑的高级机制,记忆、联想和认知的因素,会影响我们的判断,而不是纯粹有感觉本身产生作用。
昨晚你在床上看书,看得太晚,没盖好被子就睡着了,结果今天早上起来感觉有点低烧,头疼,很明显你感冒了。吃一片白加黑吗?且慢,好像有人说,得了感冒,吃药七天就能好,不吃药需要一个星期才能好,真的还是假的?你不知不觉地掉进了一个叫做安慰疗法的陷阱。
安慰疗法究竟效果有多明显?这个问题也许无法永远无法说清楚,医生如果为了进行对比测试主动对患者采取安慰疗法,会受到道德谴责。在一些有意无意的对比实验,证明安慰疗法有一定的功效。
以上只是非理性行为的一小部分。面对种种的非理性行为,我们能够做的大概只能是,当明非理性苗头出现时,提醒自己:等等,给我五秒钟时间,算一算成本收益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