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经常听周围的已婚女同事说起他们孩子的教育问题。听得多了,难免会与自己曾经经历过的时代进行比较,得出的结论往往很难用简单的好坏两字来加以区分,并且都伴有感同身受者深深的一声叹息。无他,如之奈何?
按照不算严格的划分,这个时期的小学生,理应属于我等年龄层的下一辈。他们所享受到的教育条件较上一代人来说必然是大有进步,曾经的幻灯片放映机只有在上重要的课的时候才偶尔使用,让幼稚的同学们认为那种用钢笔在透胶片写字投影的方式简直比写黑板要先进一万倍。如今,随着国家教育力度的加大投入,各种教育设施不再稀缺,课堂上各式各样的花式教学令人目不暇接,老师和同学们极为默契且熟练地投入其中。但是,教学硬件的提升真的代表教育的提升吗?
显然并不是,一位同事颇显无奈地讲:以前都是只有对那些调皮捣蛋的孩子,学校要联系家长。现在,无论什么事,都要有家长。她每天忙碌一天下班回家,首要是做饭,其次就是陪孩子写作业。重点是“陪”孩子写作业,家长成了孩子作业的指定参与者,最后还要检查作业帮助改正,才能第二天往上交,无一天例外。另外,老师经常布置所谓的大家庭作业,比如手抄报,英语报等等,最后交上来的作业远远超过该学龄学生的水平,那么,显然这些都是家长在背后操刀,作业的评比成了家长水平的评比,更有甚者,家长为了作业拿第一,花钱请专业人士前来当枪手。结果学校和老师对这些高质量的作业很满意,很默契地评选排名,进而再一次助长了此风。作为孩子当然希望得到好名次,这是培养竞争意识,是好事。但他们看到其他同学达到如此高水平,自己自然望尘莫及,除非自己也有资源可以利用,否则,争取荣誉简直就是与他们无缘。对那些利用家长资源完成作业的孩子来说,获得了好名次,也未必是件好事,他们学会了如何理所当然地偷懒,如何编辑理由逃避责任,并且很容易形成相对于弱势孩子的优越感,不利于个人成长。如今的孩子脾气大得很,家长根本没有办法,苦口婆心地指导督促,都让孩子廉价地消费掉。我见到过一位妈妈教孩子做题,孩子很大声地抱怨老师还没有教到这里,非要让他做题简直太可恶。
家长疲于奔命,孩子坐享其成,在如今处于城市化进程中的中国是屡见不鲜。这样的家庭角色定位看着很累,一般来说在家庭里,男方在外赚钱打拼,女方选择轻松简单的工作或者索性做全职太太,几乎围着丈夫和孩子转,如果上头还有四位老人出了什么状况,那整个家庭就要脆弱得分崩离析一样,像这样如履薄冰地运转着的一家,我姑且称之为“玻璃家庭”。
玻璃家庭的韧度不高,除非经济条件比较好,才能维持住各方面的需求。但大多数家庭都感到目前的现状让自己身心俱疲。现在国家放开了二胎政策,鼓励生育,其实就算国家全部放开随便生,生育率也不会大幅提升。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它要满足家庭已经达到的物质条件,不像以前物质条件不够好,“生一个是养,生两个也是养”。如今增加一口人对家庭产生的压力,使许多家长衡量其中的利弊之后,选择望而却步。
要解决这种社会性的问题确实很难,但从小的方面说,学校和老师应该承担起应有的责任,家长也应该培养起孩子的独立意识,告诉孩子,赚钱养家是大人的事,读书学习是你的事,各自做好自己的事才是为家庭做贡献,才是做到了自己的本分。经过了曾经物质匮乏的日子,大人都希望给孩子最好的,却不能忘了什么才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