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类的母爱

        另 类 的 母 爱

            ——来自母亲节的思绪


                      竹林深处


      今天是母亲节,好久没提笔的我,忽然间想写点什么了,很想聊一聊关于母亲的一些点滴……

        说真的,我对于母亲的爱、远没有我对于父亲的爱来的那般深厚;这份爱的不纯粹,不自觉、不仅仅是因为她从年轻时就时时追求完美的“苛责”与对我的毫不留情的种种严厉……


        古稀的母亲,从年轻时起, 工作、做事儿就形成了一种惯有的习惯,要么不做,要么就做最好,且一直都以尽善尽美的原则来考量;用一丝不苟这个词来形容,一点也不过分;不仅对于她自己,也要求家人如此,我感到自己就是她这种模式下的践行者;

小时候我们俩姐弟的作文儿、作业本上是不能出现一个错别字的,更不允许有涂改的痕迹了……

          10多年前的母亲在电脑上娴熟地玩着QQ,在网上的开心农场种菜时,竟也把菜地打整种植的五彩缤纷、错落有致,如同园林中的地毯般,规划的整齐又漂亮;她上网时常见到屏幕下的对话框中,不时的会冒出带有语病和错别字的语句时,竟发出感慨:“长此以往,国外的留学生们,怎能在浩如烟海、语意繁多的中国文字中、掌握好中国语言呢”,

当看到了一个网友给我文章的一段即兴留言中 出现了五六个错别字时,更是无奈的叹息到:“错别字就如同被滴上了墨水的绣花枕头,瞬间使美大打了折扣!”

是啊!也难怪、她年轻时绣花因买不到一些过渡的色线,都要自己养蚕、亲自抽丝浆染自制丝线的,为追求绣品的效果,甚至要把上好的丝线从中一劈两半来绣,绣品的花枝、景色及轮廓边缘如同刀裁剪切般的整齐;偶尔绣错了一个针脚,也会抹了针,挑了线,重新锈的,更何况屏幕上、网友那才写了只有几行、一小段几十个文字中扎眼的数个错别字了……


        今天想来,也许是母亲的一句不近人情的:“做不好就重新来”的做法锻造了我们俩姐弟吧;从小学起、就必须自个学会做饭,蒸馒头,自个儿去公共浴堂洗澡、自个洗衣服的姐弟俩,衣服总是穿的格外的洁净,常常是邻居们口中 别人家孩子的典范;

这大概是缘于晾在衣架上,绳子上的衣物、若逢没洗净被查到时 就算是寒冷的冬季、也会被毫不留情的取下扔在搪瓷衣盆中~要重新清洗的缘故吧!

        重新洗是还小事儿、凭票供应的肥皂,洗衣粉是不能无限量的浪费的,物资紧缺的年代,即便是不缺钱也买不到大量所需的日常物品的……

        不仅洗衣如此,饭做不好,没按要求去做,也得自己承担后果……

在计划经济年代,大米这种再平常不过的粮食,在北方也是凭粮本、凭人数限量供应的,稀饭和米饭也如同某些紧俏的食品般少之又少、人口少的家庭要想吃顿现在再平常不过的米饭,须攒起来每月定量供应的大米、一个月能吃上一两顿米饭便很是心满意足的事儿了,产量高的杂粮到是比比皆是的:高粱米,包谷榛,小米,玉米面、荞麦面,黄豆、红豆、黑豆等等应有尽有,但每家每户也需凭人口定量,凭粮本购买……


      一个冬季的晚上,小学归来的我,写完作业后,天色已渐黑,拔开蜂窝煤的炉门、准备做晚饭,想着中午老妈安排给我的晚饭是变了花样儿的,从没做过的面糊糊,洗过手的我,便端着一小碗面、盘算着面糊糊的做法,锅开了,对着沸腾的水,我抓了一把面,边撒边用筷子不停的搅动锅里的水,不一会儿锅里就飘起了一层黄豆、绿豆粒儿般大小的小面疙瘩了,锅沸腾后我端下了锅,正准备炒菜时,老妈下班了,她洗过手后,接力赛似的给火炉上坐上了炒菜锅,麻利的将我切好的白菜倒进了锅里,几下翻炒之后加了醋、盐,一盘用红辣椒、花椒炝锅的醋溜白菜就装盘了……配上苤莲丝和熥溜好的馒头,就准备开饭了;

        顺便忆苦思甜一下:

        那时的冬季里很寒冷,气温很低;国营菜场里每家每户凭本儿供应的冬储菜就是大白菜、红萝卜、白萝卜,是年年不变的老三样;漫长的冬季里大多数的人家就靠这“红、白、绿”老三样加上各类菜场出售的咸菜,来装点一个冬季的餐桌……

            苤莲丝,洋姜片等是老爸老妈在夏秋季时提前用花椒、辣椒,各类大料等佐料淹制好的;雪里蕻、酸白菜则是进入冬季后老爸用大菜坛临时积好的菜,再加上各类泡菜以及从周边的产土豆大省捎来的一麻袋土豆,我家冬季的餐桌花样就相对多一些……

        洗过手后,一家人围着圆桌,老妈一揭汤锅,目光注视着锅里漂着的一层小疙瘩、问到,“你今晚做的什么饭”,“面糊糊”,我得意的答道,“来拿碗先给你盛”老妈说,我拿着碗心里在打鼓,感到很奇怪,要知道我们家平时有爸妈在场的情况下,盛饭时是要给他们先盛的,这是礼仪也是规矩,我心里暗想:莫非老妈是为了犒劳我面糊糊的首次成功?

我用勺子舀了一勺盛到碗里,“把漂在上面的小疙瘩都舀进你碗里”,老妈发话,我照做了,

餐桌上我一人的碗里有点儿与众不同……

        我吃着馒头就着菜,喝了口面糊糊时才发觉,大点儿的黄豆般颗粒大的面糊糊中竟嚼出了白色的生面粉;

“你做的面糊糊好喝吗?”老妈问道:,我不做声了;原来我诚惶诚恐的第一碗待遇,竟是为了惩罚我的过失啊!忽然就想起了中午上学前、还没听她讲完面糊糊的做法,就匆匆背起书包离开了……


        这就是我的老妈,一个让我在小事儿上也要留心长记性的老妈,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丝毫不会心慈手软的老妈,尽管那时的她并不老,才30岁出头,我才十岁不到……

          小学时期的我们,模仿力超群,有段时间和我同学们放学后在一起,在我家写家庭作业,我们围着圆桌养成了一个不好的坐姿;写作业时,本子渐渐的横着已快和桌边平行了,人也随着本子倾斜着,一日老妈忽然看到了这一桌的五个坐姿奇特的,如同扭曲的盆景般的孩子时,便一一叫停了我们手上的作业,她及时纠正了我们的坐姿,并告知孩子们:这样坐脊椎会变成s型的后果,她两两一组的把我们安排在了床边写作业,为了对我的“分不出好坏、随波逐流”的模仿行为的体罚,晚上趴在书桌前,端正的坐着写完了她额外布置的一个整本的生字练习……

        生活中老妈就是这样的一位:下得了狠心且严厉有加的母亲。


          时至今日,70多岁的母亲仍有读书的习惯,尽管视力已大不如从前了,十多年前父亲的突然离世,使得她原本就不大好的身体雪上加霜地又平添了些许疾病,由于身体的原因,使得她读书的重心也有所偏移了,对医学类书籍的再度关注与热爱已使她成了名符其实的“半个郎中”了;

          由于不断地加强自学以及对专业书籍的查寻与翻阅、平日里又喜欢订阅‘家庭医生报’,孙女的医学专业书籍,科普讲座等,已使她越来越见多识广,尤其是对于中医的学习与认知,已成为了常态;家里有本厚厚的医典是舅舅送给她的礼物。

        《本草纲目》《急备千金要方》等等都是她常翻阅的书籍,平日里我陪她就医、也常在药店里给她抓中药,煎药前她总会习惯性的摊开草药,翻翻看看的,起初的我还以为她是在捡拾附着在草药里的土块与杂物呢;

          可是两次被严厉的质问后,再逢抓药时,我就不敢随意的掉以轻心了,因为确实存在抓错与少抓了某种药的情况;


“你怎么把连翘漏抓了呢?”“鸡血藤都出虫了,红棕相间的年轮也不清晰了”“川贝怎么抓成浙贝了”“先煎的车前籽怎么混在药一起了,为何没有另包呢?”“你去抓药、怎么也不当心呢?熟地怎么抓成了没制过的生地了,等等,”唉!

熟地也称九地,要反复炮制晾晒,上笼屉蒸九遍、晾晒九遍才得以入药”,“茯苓怎么抓成花粉了?”诸如此类的低级错误,都是药铺里没有责任心的、抓药的小青年们常犯的错误;

想想老妈说的也是,一大早的排队挂了专家号,抓了自己认为比较上好的药材,准备精心的熬制时,竟发现少了某味药或者抓错了,那又怎么谈得上药到病除、对症施治呢?

“君,臣,佐,使,你的使者在哪儿呢?”

            此刻的我只能默默的去翻药典,仔细辨认,比较、再去药店补漏查缺了;如若再次抓药时,即便认不全药的性味与形状,也要记住中药的味数儿,争取不被火眼金睛的母亲发现后被说的一无是处的,百口也难辩;更可怕的是倘若抓错了药,药性相反了,更是要出大事的,若在此时解释自己的疏忽、则是最苍白,最无力也最令自己难堪的,

因为早早的叫你看了一年图文并茂的药典了,你还没记清药的性状,属性、还有什么可辩解的呢?

“若是做个抄方儿的学徒,这么久了也能开出常见病的药物配伍了”……老妈漫不经心的说着,准确无误的指出亦或滋阴亦或补气、亦或壮阳药物的类别或大致的页码;摊开药典后,准确性则更是会令你信服,会使你无地自容的……

        也总想找个机会把家里的那本厚厚的墨绿色烫金塑皮儿,彩页儿的《陕甘宁药典》重新装订一下,有着字典功效的药典已被爱钻研的老妈翻的散了页儿……

        母亲是她的那个年龄段里不多见的比较有个性的女性,不光自身经历带有传奇色彩,单凭她的那几句从小就教导我们姐弟俩的:“学习与吃饭一样, 是伴随人一生的最基本、最寻常的事情”,“不读书的人、就如同一个头顶上蒙着一块儿黑布,在暗夜里行走的人一样,只是在凭直觉行进,哪有方向感可言”……

          那天整理女红的家什时,看到了一大把各类竹签子,不锈钢,铝合金毛衣针,那是伴随了我几十年的“老朋友”……


        母亲一直都按照她的规划,由简入繁的训练着她的孩子,从小学三年级起,我就包揽了一家四口人的毛衣活儿,且必须重复性的穿一到两年就拆洗、晾干,轻熏,饶团,再次编织好;

夏季时要勾编家具的装饰物,盖被子,盖收音机,盖缝纫机的,自个儿设计桌布,玻璃板下的镂空图案,并拆洗好自己的棉衣棉裤,在暑假做好功课的前提下自己缝起来,那时的大部分孩子是不做这些家务活的;她们的母亲大都信奉的是:“女大自巧”,

老妈则说,小时候有的是大把的时间,都不去学习,长大后又怎么会做呢?难道会被施了魔法,一瞬间就会了?

小时候的我常在老妈的缝纫机上自个扎双鞋垫儿,缝件儿衣裙的,自个儿扎件儿罩棉袄的罩衫,做的兴致高时、会用布头儿再给布娃娃也做个新衣裙的……

          拆缝被子也是那个年代经常要做的事情,每年在夏季的假期里和过年前,我都要把自己的一个厚被子和一个薄被子拆洗了,并且缝起来,再缝上被头巾,这是老妈安排的必须要做的事情;

老爸在院子里用四条长凳为我支起两张床板,拼成一个大床,我转圈缝着被子,老爸则帮我在缝好的被子中间引上三道线,一床玫瑰红色的线提被面只能用手摸着盲引,按老妈的规定是不能引透背面的,若是此时碰见下班回来的老妈就会让帮忙的老爸停下来,把被子移到床边,叫我自己试着估摸着盲缝,不许有哪怕是米粒大小的一针白线露出玫瑰色的背面,十多岁的我因手小、被子厚、常常会力不从心的,老妈只会把做活的要领告诉我, 是不允许老爸帮忙的,哪怕是从下午缝到了天黑,再移到亮着灯的屋内,也还得继续……


          也许是母亲那些不近情理的磨练,使的我比同龄的孩子们都略显出色,直至现在,几乎没有难倒我的女红活儿。

          记得工作不久后的一年,单位和驻地部队搞共建,那时的军用被子是没有被套的,几个小战士抱来了自己洗过的被单和棉絮,从20岁到40多岁的女员工中,竟只有我一个人会缝被子,我只好在平铺的乒乓球案子上将落了一大摞的被子,一个个的归整好四个折角再一一的缝好。

        机缘巧合的是多年后的一天,我在家中看电视,竟在央视的一档全国军民共建的栏目中,看到了多年前那个弯腰埋头,缝着被子的自己……

        也许正是母亲的高标准和严要求使得两个孩子无论在工作中还是生活中,都具有常人少有的坚韧与担当;就像老爸期待的那样,希望两个孩子所有的事儿都不被难倒,也都没有逾越不过的障碍,工作中、生活中,干什么、像什么,事事都得心应手;件件都感觉很容易,不轻易的被打倒……

        弟弟既秉承了老爸的纯朴、宽广与低调,也继承了老妈的细心与好学,从小就乐意在老爸做饭时经常打下手的他,不仅厨艺无可挑剔,做的家常饭菜味美可口且色香味具佳,不仅一家人都喜欢弟弟的厨艺,亲戚们也都啧啧称赞……

          母亲还是年轻时的那个教育者的形象,只要是发现孩子们的不足时,即便是在公共场合,在众人面前也会随时为你指出缺点与不足的,她只希望你的一切都完美,却从不会考虑你的那点儿自尊、面子与感受……


                    2018年5月13日于母亲节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18,640评论 6 507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93,254评论 3 395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65,011评论 0 355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8,755评论 1 294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7,774评论 6 392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1,610评论 1 305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40,352评论 3 418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9,257评论 0 276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5,717评论 1 315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7,894评论 3 336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40,021评论 1 350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5,735评论 5 346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41,354评论 3 330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1,936评论 0 22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3,054评论 1 270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8,224评论 3 371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4,974评论 2 355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