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全书结构。
· 关于需求
1. 需求就是消除“理想与现实的差距”。
2. 需求从终端用户中来:数据分析,调查问卷,用户访谈。
3. 资源有限,只能做那些性价比高的事情。
4. 理解用户的需求,很重要。
5. 中小型公司的需求多数来自于老板。“以用户为中心的思想,以老板为中心的行动”。
6. 关于KPI。
{
# 是该关注高端用户还是一般用户?
取决于 如果用户数量不可能爆发式增长了,需要深挖客户价值,就需要关注高端用户。
如果产品刚起步,需要用户量,就需要关注一般用户。
# 以锤子手机为例,T1时,强调关注的是注重设计感并有一定消费能力的高端用户。而后来,推出坚果手机,开始关注学生等消费能力有限但注重设计差异感的中低端用户。其原因应该是,锤子科技初创时的定位就是高端差异化的手机,因此锁定高端用户就不难理解,这些用户理论上的利润率是最大的;后来,由于种种原因,在高端机型销量不行的现实情况下,推出坚果手机,是想扩大自己的用户数量,更准确的说,是想扩大自己操作系统smartsian os的用户数量,增加用户量是想加强对供应链的议价能力。
}
7. 产品可以自己试用,但不要臆想用户的情况。
8. 网络的价值最终还是要通过与线下结合来体现。
9.
横向,用户的说和做。
怎么说表现了目标和观点,怎么做反映了行为,用户怎么说和怎么做经常是不一致的。
纵向,定性与定量。
定性研究可以找出原因,偏向于了解;定量研究可以发现现象,偏向于证实。
一般方案:
i) 听用户定性的说。随机访谈,写出需求列表。
{
# 用户经常会骗我们,是因为他们被问了自己没有仔细想过的问题。尽量在用户可以和产品发生交互的场合下进行。
# 注意客观事实的描述,“在什么情况下,做了什么,步骤如何,碰到了什么问题”;避免简单的主观结论,“我觉得,我认为”。
# 样本选择尽量做到随机,尽量识别出可能引起偏差的因素,可以做“增量式”的访谈。
# 牢记访谈的目的,不要在一个不合适的对象上花费太多时间。
# 用户行为背后的原因更重要,比行为本身。用户的解决方案通常短浅片面。不要和用户纠缠于产品实现的技术问题。鼓励用户讲故事。
}
ii) 听用户定量的说。调查问卷,确定需求优先级。
{
# 用户访谈,多开放问题,适合寻找产品的方向,适合较少的对象参与的深入交流。 调查问卷,多封闭问题,适合收集大用户量的信息,不适合问答题。
# 沉默者和骑墙派总是大多数。开始表态的那几个人的观点引导了群体的观点。随机的初始值决定了结果。
# 由于样本量的限制,为了保证样本的合理性,要标明筛选的条件,让读者知道数据获得的方法与来源。
# 应该尽量使用具体的数字,而避免百分比的表述。数字百分比要具备稳定性才有价值。
# 问题不引导性。注意“顺序偏差”和“位置偏差”。
}
iii) 看用户定性的做。边设计,边验证,做可用性测试。
{
# 通常只能做几个用户测试。可用性测试要尽早做,各个阶段都能做。步骤可以简化,做总比不做好。
# 是在测试产品,不是测试用户。
# 测试过程中,不要有引导或暗示,只做好观察和记录,只有在进行不下去的时候,给予提示。
}
iv) 看用户定量的做。根据产品的用户使用情况做数据分析,不断改进产品。
{
# 只要在用户的选择上不犯错,关键的是对结果的解读,对数据保持中立性。因为用户的行为比语言更能反映他的真实需求。
# 不要过分沉迷于“数据研究”,根据性价比,做到有效挖掘。有人就有天生的感觉,对数据的敏感,对商业的敏感。
# 应该在产品设计的时候就把数据分析的需求加进去。
# 在对产品足够熟悉的基础上,先做出方向性的假设,再提取相应的数据并分析,得到一些现象,最好是之前没发现的现象,然后尝试解释,接下来做用户调研修正解释,最终指导产品发展方向。
}
10. 听用户的但不要照着做。
{
# 我们的价值在于需求分析。将“用户需求”,通过“需求分析”,装变为“产品需求”。
# 需求分析师,可以无视用户想要的东西,去探究他内心真正想要的渴望,再给出更好的解决方案。
# 用户跟福特要一匹更快的马,福特却给了用户一辆车。
# 产品设计的最高境界是创造需求。但千万不要没有乔布斯的命,得了乔布斯的“病”。
}
11. 从层次上,把需求分成“基础,扩展,增值”。
12. 绝对不能因为某个需求的商业价值很大就马上去做,也不能因为另一个需求的商业价值不大就不做。关键看实现难度。 绝对不能因为某个需求的实现难度很小就马上去做,也不能因为另一个需求的实现难度大就不做。关键看性价比。
13. 部门按产品线划分,还是按只能划分?
{
# 按产品线划分的团队,对产品本身是有利的,产品经理权利更大,可以按自己的想法做,资源有保证,产品规划不容易被改变。此外,各种只能的员工之间沟通顺畅,单线领导,开放的领导、测试的领导等都对产品经理负责。 按职能线划分的团队,对多个产品间的资源共享有利,可以让资源流向更需要的地方,保证对核心产品的投入,但效率不高,由于产品规划的决策需要在更高层面上敲定,单个产品的发展速度会有所降低。
# 初创公司,打江山时,多数会选择产品线负责;大公司,有多个成熟产品,守江山时,多数选择职能线划分。比如,华为的“荣耀”,当初就选择了产品线负责,产品线经理拥有“端到端”绝对的权利,这也保证了“荣耀”品牌的成功。而相反在联想,本质还是基于职能线划分,部门多了,领导就多了,利益就复杂了,导致决策缓慢。
}
14. 少做就是多做。
{
# 用100%的质量去实现75%的数量,而不是反过来。
# 情愿把一半的功能做到尽可能完美,也不要把全部功能做成半吊子。
# 懂得选择,取舍,知道什么做,什么不做。
}
15. 世界上第一位产品经理。
· 关于项目
1. 产品 vs. 项目
{
# 产品是解决某个问题的东西,项目是个过程,有绩效,时间,成本和范围限制。
# 做产品需要探索,不断修正自己的判断,给出适宜的创新;做项目更注重计划和控制。
}
3. 产品经理 vs. 项目经理
{
# 产品经理:靠想。产品经理是做正确的事,其所领导的产品是否符合市场的需求,是否能给公司带来利润。最重要的是判断力和创造力。 项目经理:靠做。项目经理是把事情做正确,把事情做得完美,在时间,成本和资源约束的条件下完成目标。最重要的是执行力和控制力。
# 好的项目经理明白,一个项目真正的成功并不是看他是否在规定的时间和预算内完成,而是他是否达到了拟定的目标。 好的产品经理明白,如果项目被不断延期并从未投入市场,又或者因为大大超过预算而被结束,那么所有的产品功能特征都会变得毫无意义。
}
4. “产品线”。
{
# 一般说来,产品经理,会“多做,做细节”,而项目经理,会“少做,赶进度”。这两个职位由于职责不同,天然的具有对抗性,对抗性必将降低效率,拖慢节奏。这时,需要在这两个职位之上,有一个“做决定”的职位,而有时产品经理兼任。这样一个“端到端”交付的人,可以称作产品线经理,本质是平衡“设计”和“工程”。
# 多部门管理,必将降低效率,而单一管理,容易造成方向失误。
# 还是以锤子科技为例,在T1时,老罗拥有绝对权力,但他更多的是一位“产品经理”,而他的很多创新多依赖于软件的实现。这样一个“设计能力过剩”的产品经理提出了很多需求后,没有“项目经理”去把控项目进度的节奏,没人say no的后果就是严重delay了上市时间,即便硬着头皮按时上市,质量也无法保证。
}
5. Kick off。
{
# 需要传达以下几点:
i) 项目背景。 说过去,做项目之前的“悲惨境地”,明确为什么要做这个项目,让听众“痛下决心”。
ii) 项目意义,目的与目标。 说将来,做项目之后的美好前景,解决什么问题就是成功了。
iii) 需求,功能点概述。 说现在,具体用什么方法促使“过去”到“将来”的转变。
}
6. 项目计划。
{
# 在初期达成一致的项目计划,并在项目过程中遵守,很重要!
# 项目计划简单归为两点: i) 项目的时间点与里程碑。 ii) 各个阶段需要的资源,即每个人要在各个阶段做什么事。
}
7. 项目TRQ。
{
# 项目时间(Time)、项目资源(Resource)、项目质量(Quality+Quantity)
# 做项目的本质就是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在时间要求、人财物花费、项目范围三点上做平衡。
}
8. 计划于与控制,就是项目管理。
9. 设计流程的目标,在于保证“无论谁来做这个产品的设计,都能达到80分”。
10. 个人的核心竞争力是把显性知识转化为隐性知识的能力;而团队的核心竞争力是把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的能力。
11. 请赐予我力量,去接受我所不能改变的;请赐予我勇气,去改变我所能改变的;并赐予我智慧去分辨两者的不同。
12.
· 关于团队
1.
{
# 创新者,类似于产品设计人员。早期追随者,和创新者最大的区别在于,早期追随者不是为了尝试新技术而使用某产品,而是为了解决某些需求才使用,早期追随者也会给产品提很多想法,但他们是从需求发出的。这两类用户偏向于“专家用户”,有可能是为了尝鲜,而不是用产品解决问题,才使用产品的。这类用户的意义在于,他们很可能是某些方面的意见领袖,影响力要强于普通用户,如果他们的肯定,对于提升产品的影响力和知名度会很有帮助。早期的小米就是这种思路,很重视早期的用户,他们口号是“为发烧而生”。
# 早期主流用户,是产品真正的用户。可以看到,他与早期追随者之间有一道鸿沟,是每个商业产品都必须跨越的。这个鸿沟的来源:正像之前说的,创新者和早期追随者,他们的尝鲜性很强,尝鲜过后,可能兴趣点就转向了更新的产品,他们目的就是尝试更新的产品,而用户是要长时间停留在这个产品上的,所以,他们还不是真正的产品用户,需要转化,跨域鸿沟。锤子科技对这种转化虽然意识到了,但是做的并不好,是在于他们并没有在适当的时间,推出一个价格合适的过硬产品,给用户。
}
2. 商业、产品、技术的三角支撑。
{
# 这三个方面构成了产品在空间上的三个维度,我们可以这样理解,任何一个维度上的提高对产品都大有好处,任何一个维度太弱对产品也都是致命的。
# 上述三个方面,任何一个公司必然有他的强项和弱项,他不可靠也没有必要在三个方面都很强,一是因为构建“性价比团队”的考虑,二是因为都强的话互相压不住反而造成内耗,所以更重要的是找到自己公司、或团队、或产品的那个突出的刀尖,也就是所谓的公司DNA。
# 锤子科技很清楚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商业和产品设计的优势很明显,而硬件制造的劣势也很突出,更主要的还是因为CEO在早期对硬件制造的难度估计不足,造成的。而反观小米科技,在这三方面比较均衡,创始人中就涵盖了这三方面的顶级人才。在比如乔布斯时代的Apple,就是产品主导型公司,产品经理或者设计师拥有绝对的权利,甚至可以轻易否定别的部门的设计,原因就是简单的一句话:太丑。
}
3. 组织架构。
{
# 上面这个矩阵型组织架构,在很多公司都存在,这种架构的一个问题就是,员工有双重领导。那么是否可以让一个人兼任两个领导职位呢?回答是否定的。产品经理主要管事,像“猎人”,类比到军事上,就是对打仗负责,需要有攻城拔寨的能力;部门经理主要管人,有权力,像“农民”,对练兵负责,贡献技术和人,有防守与后勤的感觉。那么,部门经理如见人产品经理,就会用权力来寻求成就感,或者在产品KPI的重压之下,放弃农民的责任去做猎人,造成行为的短视,主动或被动的忽视团队能力的提升。这是人性的弱点,无法避免,目标不同导致手段不同。在矩阵型组织下,部门经理和产品经理就该各司其职,至于“双头领导”的协调,应该由用人的产品经理提供建议,养人的部门经理决定对员工的考核,同时培养每个人对事负责的态度。
}
· 关于方向
1. PETS分析。
{
#政治法律环境(Political Factors)、经济人口环境(Economic Factors)、社会文化环境(Social Factors)、技术环境(Technological Factors)
}
2. 帕累托改进。
{
# 在总资源不变的情况下,如果对某种资源配置状态进行调整,是一些人的境况得到改善,而且其他人的状况至少不变坏。
}
3. $APPEALS分析法。
{
# 从以下八个方面来全面比较不同产品,他们是:$——产品价格(Price);A——可获得性(Availablity);P——包装(Packaging);P——性能(Performance);E——易用性(Ease of use);A——保证程度(Assurances);L——生命周期成本(Life cycle of cost);S——社会接受程度(Social acceptance)
}
4. SWOT分析。
{
# 分析企业的优势(Strength)、劣势(Weakness)、机会(Opportunity)和威胁(Threats)
}
5. SMART。
{
# 具体性(Specific)、可度量(Measurable)、可实现(Attainable)、现实性(Realistic)、有时限(Time bound)
}
· 相关书籍
1. 《点石成金——访客至上的网页设计秘笈》(《Don't make me think》)
2. 《产品经理的第一本书》(《The product manager's handbook》)
3. 《产品经理的第二本书》
4. 《公司进化论:伟大的企业如何持续创新》
5. 《赢在用户:Web人物角色创建和应用实践指南》
6. 《软件观念革命:交互设计精髓》
7. 《长尾理论》
8. 《黑天鹅》
9. 《统计数字会撒谎》
10. 《敏捷迭代开发——管理者指南》
11. 《敏捷估计与规划》
12. 《人件》
13. 《跨越鸿沟》
14. 《用户体验的要素》
15. 《设计心理学》
16. 《情感化设计》
17. 《美第奇效应》
18. 《水平营销》
19.《罗伯特议事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