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互联网到移动互联网,再到物联网,从云计算到大数据,不难看出,基于深度学习的人工智能将成为未来商业的基础。对于人工智能是否会超越人类智慧,伴随着AlphaGo力挫国际围棋大师李世石,人类的担忧似乎正在逐步变为现实。而近两年的美剧大热门如《西部世界》、《真实的人类》也乐此不疲地讨论着未来的人与机器之间的博弈关系。
《重新定义公司:谷歌是如何运营的》 (How Google Works) 里透露了这家靠「痴人说梦」发展起来的伟大互联网公司的秘密。以下54张手绘插图则是前谷歌CEO埃里克·施密特 (Eric Emerson Schmidt) 在网上公开的PPT精简版。未来企业的成功之道是否可复制未可知,但一个基本的共识是:在可以预见的未来,机械性的重复脑力劳动将会被人工智能取代。在这个时代,知识不再是力量。以创造力、洞察力和客户感知力的「创意精英」 (SmartCreative) 文化正在崛起。
谷歌的热气球计划--用以解决偏远山区网络通信问题
「虽然未来的组织会演变成什么样,现在还很难看清楚,但未来组织最重要的功能已经越来越清楚,那就是赋能,而不再是管理或激励。」
现在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在他最后一本书《21世纪的管理挑战》中提到,预测未来的最好方法是参与创造。
(《How Google Works》,荣登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
当乔纳森和施密特刚进入Google的时候,我们都以为自己掌握了成功经营一家公司的秘诀。但我们很快意识到自己对于经营的那套东西全都错得离晒谱。我们需要制定出一套新的商业规则,一套能让公司在互联网时代出奇制胜的法则。以下是我们总结出来的套路。
我们开始抛出一个施密特最爱问的问题:现在和之前有什么不同?
什么东西不一样了?
有什么变得不一样了?之前的假设有哪些已不再适用?为什么所有事情都在飞速变化?
以下是我们给出的答案:
科技正在改变商业的方方面面:全世界的资讯和媒体都是在线的,移动终端让所有人可以随时随地联系任何人,云计算将一个超级计算机装入你的口袋。
因此,存在了几十年的行业准入门槛正在消融。现存的每一个行业都随时面临竞争挑战,极易受到干扰。
这种改变速度空前,且仍在加速。这就像摩尔定律正在失效一样。
主动权从企业过渡到消费者那里去,每个人都抱着前所未有的期待。企业不再可能凭借一款劣质产品赢得市场,即使成功了也不会持续太久。举个栗子,再聪明的营销手段也抵不过一堆差评。产品好才是王道。
与此同时,企业内部的力量也发生了巨变。个人和小团队可以拥有巨大影响力。他们贡献脑洞,经历测试、失败,再重新开始,最后成功获得全球市场。
这些能量巨大的个体,我们称之为“创意精英”。
他们是跨界融合了技术知识、商业头脑和创造力的产品人。抛给他们一个时髦的技术工具,并让他们自由发挥,他们会以惊人的速度创造出惊人的产品。
问题是,现在大多数企业追求的是风险最小化,而不是让自由和速度最大化。信息和数据被严格保密,不会拿出来共享。在过去,犯错代价高昂,谨慎是一种美德,而这些人的设计就是那个年代遗留的产物。决策权被掌握在少数人手里。
换句话说,大多数公司在设计方面都慢得像蜗牛。
这在互联网时代根本行不通。
那么,到底什么才行得通?
开创一番成功的互联网时代冒险事业。
我们发现,只有吸引创意精英并为他们创造开放的环境,促使他们实现集体自我驱动,你的事业才能持续跨越不连续性保持成功。
你应该怎么做呢?
首先,你要吸引到那些创意精英,他们可不容易糊弄。
一切先从文化认同着手。创意精英们在意他们工作的环境。
所以赶紧开始规划你的企业愿景。作为一支团队你在乎什么,你的工作决策方式是怎样的,这些都要考虑并梳理成文档。
然后遵循你喊出的口号那样开始一切事情。
最好是小团队运作,保持紧密关系,珍视缘分。
以那个能量最大的人为中心组建团队。
接下来要考虑策略问题。大多数创业企业都是从一份商业计划书开始。但是世事变化太快,任何MBA学院派式的商业计划,无论经过怎样的深思熟虑,一定会有硬伤。
创意精英深知这一点,他们还会担心一份中规中矩的商业计划会妨碍他们的自由。
(乔纳森刚进入Google的时候,他的第一个产品中就有这样一份计划。
拉里·佩奇说那份计划看起来很蠢。)
你的事业不应该依赖于一份商业计划书,而应该以战略为基础。你可以有计划,但要心里有数,这份计划可能会有很大变动。计划是可变的,战略是根基,不可动摇。
出色的战略基础由三根支柱构成:
1. 创造基于独特科技洞察的优秀产品;
2. 为增长而不是利润做调整;
3. 知道竞争对手的情况,但不追随。
好了,现在就把那些创意人员招进公司吧。千万别忘记,你要做的最重要的事就是招聘。
大家嘴上都这么说,但最终还是把招聘委托给人事专员。
每个人,每!一!个!人!都要在招聘环节上花费时间精力。
现在你已经吸引并组建了一个创意精英团队,你需要给他们一个放养的环境,让他们可以自由成长。
这从你制定决策的方式开始。正确的方式可以让他们知道,自己原来可以出类拔萃。如果决策方式不对,就会扼杀他们的锐气。
大部分具有战略眼光的企业都鼓吹自己制定的决策能够达成共识,但他们并不理解什么是“共识”。
并非每个人都点头称赞就能称之为“共识”。要想达成真正的共识,意见分歧必不可少。“共识”意味着每个人都能发声,每个人的意见都被重视,最终大家团结一致站在最好的决策那一边。
交流和制定决策同等重要。和做决策一样,大多数领导者都自认非常擅长交流,只是,他们大多数都错了。
尽量让交流保持开放。让信息流动得更快一些,信息的声量更大一些,让更多人能参与进去。
正确做好这些事,然后你的事业就有机会涅槃,获得巨大变革。
但请记住,身为CEO的同时你还必须是个CIO(首席创新官)。创新不能被拥有或任命,它需要被允许。命令创意精英进行创新,这不一定有效,正确的方式是放任他们去做。
设定一个实现起来很困难的目标,然后漂亮地失败。
听那些身穿研发白大褂的人说话,不要听那些西装革履的。让研发人员做出产品原型,而不是纸上谈兵的PPT。
任何地方都能诞生想法。
以上步骤并不止适用于企业家,也不仅对高科技行业有效。机会到处都是,创意精英到处都是,心怀抱负、想要建立创意团队来争取机会的人也到处都是。
你所需要的只是一个大胆的想法。
扪心自问,哪些事情本应该在五年内实现?
试着去想象那些不可思议的事物。
嗯,梦想还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
然后,在你想象的那个未来上做赌注。大赌注有时候比小赌注更容易实现。
因为它们更容易吸引到最优秀的人。
你准备好了吗?
每个人都会自认为是人才、是创意精英,但谷歌的招聘程序又很明显地反射出:绝大多数人不是创意精英。
创意精英的特点,你符合哪条?
@所谓创意精英。不仅拥有过硬的专业知识,懂得如何使用专业工具,还需具备充足的实践经验。
@创意精英有分析头脑,对数据运用自如,可以利用数据做出决策,同时也懂得数据的误导性,因此不会沉迷其中。
@创意精英心态开放。他们可以自由地与他人合作,在评判构思和结论时,他们看重的是优点和价值而非出处。
@创意精英们渴望扁平的企业结构,并不是因为他们想与上层平起平坐,而是希望多干实事,因此需要加深与决策者之间的沟通。
@“不”对于创意精英而言犹如当头一棒,这表明企业已然失去成立之初的活力,披上了过于形式化的外衣。
@请务必慎重选择那些与你一起制定战略的人。你不应该只看谁与你共事的时间长,也不应该只看谁的头衔大,而应该选择能力最强的创意精英,以及那些对于未来的改变有非凡见解的人。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