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尚先生》最新一期将刘震云推为年度作家,图像中刘震云穿着黑色西装和毛呢大衣,配着BOSS的皮鞋,颇似村上的脸型,青涩的中分头已然带有了许多成熟典雅的味道。
早已经不是在《甲方乙方》里那个因为失恋而寻死寻活的痴傻大学生模样了。如今的他头衔已然是一串,中国一级作家,作协全国委员委员,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等等,然而在跟女儿刘雨霖拍摄《一句顶一万句》接受采访的时候,他还是说起自己常常喜欢回自己的村落,去看看老乡,泡一泡一次5元的澡堂。
他的女儿刘雨霖在纽约因为《门神》获过奥斯卡学生单元奖,想必他也是颇为自豪,然而接受采访时他依旧一副平实的模样,说自己就只是写作,在家乡也并非多把自己当回事情。这个感觉就像古装电影里的那些街头说书人,说的时候神采飞扬,充当听众的读者也是被诱得全神贯注。而听完之后他也就成了普通人,和他人一样下馆子,泡澡,跟平日里干苦力下班的人也没什么两样,若是这般态度,刘震云算是值得尊敬。
他写的小说许多,喜欢围绕着“话”来讲故事,《一句顶一万句》里面,叽叽咕咕绕来绕去的一大串人,蔓延看去,却是爱说话的,不爱说话的,说得清理的,说不清理的。而有男男女女因为说得上话就结婚或弄婚外情,有男男女女就因为说得上话就成闷着。小说分《出延津记》和《回延津记》两部,讲的都是主角和妻子说不上话的事情,由此,也有许多人评论说,刘震云的小说太过狭义,将男女夫妻之间的复杂感情简化成了说不上话说得上话,不仅误导了人,而且还使得作品离现实远了些。其实这些评论倒都是把刘震云给硬生生拔高了一层。他不像托尔斯泰这样在《安娜卡列尼娜》里琢磨纯粹而变化着的女性情感,也不像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这样企图写出女性思想在教育发展后的情感轨迹,更不是《傲慢与偏见》或者《艾玛》这样具有浪漫主义倾向的作品。刘震云之所以成为刘震云,是因为他承继了旧式天桥说书人的那种风度,拿一把折扇或是一个惊堂木,如一个精巧的钟表匠一样仔细将情节多番编排精密,随后便张弛有度地将故事有板有眼地说开去了。原先的《一地鸡毛》还略显着青涩,《一句顶一万句》和《我不是潘金莲》倒是最终把说书人的味道发挥到了极致。
就如书里语言,念出来也是很有节奏感:
”吃酒第二天,卖豆腐的老杨在家里埋怨老李的酒席吃得不痛快,礼白送了;不痛快不是说酒席不丰盛,而是在酒桌上,跟牲口牙子老杜说不来。老杜又是个秃子,头上有味,肩上落了一层白皮。老杨认为自己去得晚,偶然挨着了老杜。杨百顺便把昨天听到的一席话,告诉了老杨。卖豆腐的老杨听后,先是兜头扇了杨百顺一巴掌:“老马决不是这意思。好话让你说成了坏话!”
他绝非是海明威这样弄个什么冰山效应,让估摸着半天都不知道这两人是什么个意思,他的小说基本上,上句话给你提个问题,下句话就迫不及待地给你说个清楚明白,该卖关子的时候,就把该说的话挪到后面句,中间也絮絮叨叨,叽叽咕咕地给你说上些其他事情,比如刚还在说杨百顺和老杨的事情,说着说着就开始说老杨和老马的事情了,等于说书人在说刘备要三顾茅庐的时候,也絮絮叨叨地将孔明小时候的聪明事迹也一并说了过去。由此刘震云的小说倒是朴实得厉害,仿佛就是一大缸水,一倒就稀里哗啦地全部涌现出来,也不管你招不招架得住,因此看上两眼就会顺着话头一路走到尾,也不见着话头断过,颇似主持界华少的广告语说的那样溜。
当然如今的说书人确实不好当,何况是一个关注社会现实与社会接轨的说书人,刘震云常常会面对着身边扛包打工的人和女儿说,这是我的兄弟,若不是从农村出来读大学,他命运倒也许就是这样,因此在珍惜自己相对优裕的生活环境时,他也不会像很多穷苦出身的人那样忘了本。以往写《温故一九四二》的时候,他也就能以一个平实的心态来写,而这些关于社会现实的长篇小说也更是如此,他不像那些后现代作家一样开始追求花哨的小说结构和深厚的寓意,他就照着通俗的路子,去讲好一个故事,由此他的故事人物也被他抓得死死的,一刻都放不下,由此很多人看了他的小说,也觉得他的人物缺少自己的活力,其实他的人物在小说里活的时候倒是有活力的,有血有肉,但是却在小说变化不到小说外面来。因为不管是吴摩西还是牛爱国,他们就是那个模样,纠结这自己的琐碎生活和妻儿父兄邻里,就和许许多多中国大众一样,生活在一个地方,天天和父母公婆、丈夫、邻里、同事打交道,是一个小圈子的人物。不会像卡西莫多这样活到小说外面来,更不会像哈姆雷特、俄狄浦斯这样成为文化人的口上宾。他就讲讲那些小民夫妻,平凡好友,公婆父母。比如吴香香和吴摩西,巧玲和吴摩西,牛爱国和庞丽娜等等,于是就开始像讲述恋爱秘诀一样开始说小说里吴摩西对于邻居老高和妻子吴香香的通奸之事,并和读者一起思索起来:“一个女人与人通奸, 通奸之前, 总有一句话打动她。 这句话到底是什么。吴摩西一辈子没有想出来。“后来呢,又开始借着吴青娥也就是巧玲的口讲出”过日子是过以后,不是过从前“的这些平实的话语来,倒令许多读者听得趣味之事细想一番还有些许道理。正如诸葛亮火烧司马懿却被阵雨化解了一般,最终说了句”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无非也是引人回去思索的哲理句子。
反观如今的许多作家,本意也倒好,喜欢开拓创新,立意高远,最终落得个情绪先行,别人还没开篇看,写作者开篇的时候就自己已经哭了个稀里哗啦,实在该去看看刘震云的作品,至少学习一下人家怎么讲好故事,别连素描都不会就开始学毕加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