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此之前,死在意识中是极其恐惧的存在,但对于死并没有过多的思考,在此之后,对于死,有了很多概念性的认识,对于死亡的思考,是为了追求生的质量,是为了更好的生存,更人性化的发展,更加关注身心健康,更加注意可持续科学的生活学习工作习惯。
死亡,是一个个体的灰飞烟灭,是个体在这个世界的消亡。人的正常生命周期死亡(即老死),我们都可以感受到死后的变化。死后,祭奠仪式的悲伤基调引起的感情共鸣是痛苦难受的一种心灵折磨。昨天,上个月,上一年,他还在跟你讲话,还是把最好的东西藏起来留给你吃,还是迫不及待的想看你一眼,今天,说倒下就倒下,说没就没。熟悉的房子,熟悉的电视机,熟悉的桌椅,熟悉的居室,但是,那位熟悉的人呢?哪去了?永远的消失了,永永远远,也许短期内还存在记忆中,但随着时间的流逝,记忆也模糊了,没了。面对一个人的死亡,是一个心痛又无可奈何的过程,就像小孩子正在玩自己喜欢的气球,然后气球突然破裂一样。想着那个消失的人,想着以后再也见不着,想着再也听不到他的声音,再也无法跟他聊天,想着少了一个关心和关照的人,真的,死亡给人的感受,太痛苦了,目前还没经历过比死亡更让人心碎的感受。
死亡,是一个让人避之而不及的词,遗憾的是,不管如何的躲避,每时每刻,死亡都在发生,而且对于每个个体,死亡必定会发生。直面死亡,不逃避,让我们更加珍惜生的可贵,我觉得,生死学的精髓是在以死来警示人们珍惜生命中的每分每秒。
既然死亡不可避免,那就不必对其视而不见,直面死亡,剖析死亡,从而更好地生存。在死亡面前,所有的东西都变得一文不值,但是令人惋惜的是,为什么会有因为被老师骂一下,被家长骂几句,或者失恋了,或者工作无法完成而选择跳楼跳海轻生呢?一念之间,阴阳之隔,难道,生命就这么一文不值?即使有再多的痛苦,再大的困难,无法跨过的挫折,无法挽回的成就,这都是短期内的存在,大不了,你什么都不要,什么都不管,拍拍屁股,回去睡一觉,换条路继续走。任务一个月完成不了,那就做两个月,大不了不要名誉不要金钱,慢慢来。考试考不好,那也没关系,回去睡一觉,浪几天,等心情好了,再来,只要做了你该做的,对得起自己,又何必在意别人的冷嘲热讽,怎么会走到死亡那一步。
如果,真的被逼走到了死亡的那一步。回过头来想一想,是什么东西值得你为它而死,是为了能够挽救更多的生命?为了能够保卫祖国和人民?为了能够保护身边的亲人?如果死亡的想法仅仅是由于导师不人道的繁重任务而带来的巨大学业压力造成的,真被逼到死亡这一步了,选择离开繁重的任务和导师吧?因为你精彩的生活还在后头,这些什么学术的荣誉和金钱在死亡面前彻底褪去它的关怀,余生漫长!好好珍惜,好好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