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先生不仅是伟大的革命家、思想家、文学家,而且也是伟大的教育家。他在家庭教育当中,是一位宽厚的丈夫、慈爱的父亲。鲁迅晚年得子,自然喜爱万分,但他爱子不溺子,教子有方,为儿子周海婴日后成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鲁迅写于1919年的《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在子女教育的问题上表现得相当前卫,鲁迅认为当好父亲是极其伟大和要紧的事情,也是一件极其艰苦、困难的事情。鲁迅不认为子女教育成功就是强迫子女按照自己的意愿实现“望子成龙”的目标。教育子女,鲁迅认为要把理解放在第一位,不要把孩子看成“小大人”。父母要尽力的教育孩子,给孩子以自由的空间,而不是一味的命令孩子。父母地培养孩子纯洁高尚的道德,吃苦耐劳的体力,广博自由能容纳新潮流的精神,在多年之后的今天,这些话依旧令人警醒。
一代文豪,用一支笔讨伐天下丑恶的斗士,在面对自己儿子的时候,却是难得的一脸温柔。
鲁迅对周海婴倾注了全部的父爱,每天深夜12时至凌晨2时,他一定要轻轻上楼,察看儿子的眨眼情况。如果小家伙把棉被蹬飞了,就细心替他盖好;当儿子睡醒之后,他就逗孩子玩;孩子疲惫了,就把孩子抱在自己的手臂上,在房间里来回走动,哼着催眠曲,用轻柔动听的儿歌,把儿子送进梦乡;儿子病了,鲁迅更是彻夜守护。鲁迅就是这样,尽了自己很大的力量,努力承担超做父亲的责任。
鲁迅在教育孩子上有其独到的方式:
1. 细心周到
我们都知道鲁迅有一首诗这样写道:“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鲁迅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鲁迅父亲早亡,少年时期家道中落,受尽世人白眼。等他自己有了孩子之后,他对自己儿子照顾的无微不至。
2. 尊重孩子
一个好的父亲,应该理解儿童、教育儿童、尊重儿童。有一回,“民国四大才女”之一的萧红到鲁迅先生家吃饭,许广平从街上的菜馆里买了一碗鱼丸儿,吃饭的时候,周海婴最先夹了几个丸子放到自己碗里,吃了一个说:“不新鲜、不好吃。”许广平便夹起一个吃,感觉很新鲜。于是就批评儿子,并又给儿子夹了一个,儿子周海婴吃了这个之后,依然说不新鲜。许广平生气了,更加严厉地斥责海婴。见此情形,鲁迅先生便把海婴碟子里的鱼丸夹起来尝了尝,果然不新鲜。原来,在这碗鱼丸中,有一部分是新鲜的,有一部分是不新鲜的。于是,鲁迅先生说:“孩子说不新鲜,一定也有他的道理,不加以查看就指责孩子这样是不对的。”
对于大部分家长而言,孩子往往是被教育的那个,家长往往很难尊重孩子的意见。但鲁迅却不一样,他十分在乎孩子的观点、想法,不会想当然地责怪孩子,能够设身处地的去观察、思考孩子的意见是否合理,这样的尊重是很多家长不能够做到的。
3. 顺其自然
我们都知道鲁迅和许广平仅有一子,在儿子成长过程中,鲁迅基本按照《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的思想来实行,让孩子“完全的解放”,自由地发展。
鲁迅的教育方式就是顺其自然,鲁迅一般不打击孩子,不违背孩子的喜爱,除非在极其不能容忍的状况下,极不合理的程度下。
鲁迅是著名的文学家,他的小说和文章闻名中外,但是他对自己的孩子,不是硬性要求他继承父业,而是“顺其自然”,鲁迅不希望孩子成为空头文学家或都空头美术家,他只希望孩子实实在在做人,学些真本事,不要做那种徒有虚名、华而不实之徒。
儿子周海婴也没有辜负父亲的一片苦心,自小酷爱无线电专业,按照自己的选择,一点点地学习,最终成为了国内著名的无线电专家。
今天所有的父母,都希望子女成才,但往往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孩子,缺乏和孩子的交流与沟通,缺少对孩子的尊重,不顾孩子的实际,对孩子的要求和期望过高,这也是造成孩子厌学、逃学、离家出走,甚至自杀的一个重要原因。再一点就是对孩子的教育走向了两个极端:孩子在小的时候过分溺爱,包办代替孩子的一切事物;当孩子长大有了缺点错误时,又没有了过去的爱和耐心,有的是简单和粗暴、指责和辱骂,最后使孩子走向了自己期望的反面。
鲁迅先生理解儿童的心理世界,不轻易否定孩子,尊重孩子,给孩子以足够的空间,这是我们父母应该学习的。
我是两个孩子的宝妈,经营着一间软体家具厂,“伊力威斯”是我们的品牌。这是我的第243篇原创日记。栽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十年前跟今天,写日记亦是如此,抓住今天,我们将收获更精彩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