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一直觉得爸妈不在身边,或是因为依稀记忆中的印象也伴随长大而逐渐模糊。
但是事实上大人的很多行为对孩子本身就会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1.“你是小时候爸妈从垃圾桶里捡来的”,其实很多大人会觉得这句话是不以为然的玩笑话,却孰不知孩子很容易当真,即便是玩笑,但他也就是会很难受,但不会表现出来,哪怕有的时候用浮夸的演技带过话题,但内心难过依旧。
2.因为孩子睡着了,晚上会闹夜,妈妈也一直习惯睡在孩子身边,而人很多时候和猫很像,当熟悉了一些气息的时候就会变得很有安全感,而当熟悉的一切不在了,就会很聒噪焦虑,婴儿会因为妈妈不在身边而大哭,伴随着长大失眠,睡的很轻,非常容易惊醒,很多时候和儿时的陪伴模式,有莫大的关系。
其实说透了,人本身就是动物,只是会说话罢了,会尘归尘土归土,也会有情绪,但是得不放弃去探究这一切的起点。
就像以往因为叛逆而害怕和亲人走近自恃“淡泊亲情”,而不惜以选择同意外派方案只为“逃离”。
到现在可以每周一,回到家陪爸妈聊聊当初他们怎么认识,有我没我前后的区别,他们为了彼此做的选择,获得和放弃了什么,和我在过程中发生的很多争吵,和解的细节。
也正是因为这些年经历的不断丰富,身边伙伴在项目中帮我直面很多内在的恐惧和那位“不完美的自己”。
我渐渐愿意迈开步伐继续前进,也开始尝试着走近年过半百的家人,和他们互动交流。
当然,偶尔依旧会不欢而散,但希望更了解他们一些,也希望让他们至少看到这些年我一个人决策背后的心理活动和经历中有意思的故事。
能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其实,我挺幸运的。
我也渐渐承认原生家庭很多时候对孩子影响很大,但是也更愿意相信更多的是孩子自己对待世界的选择和经历的承受,剩下的事都是小事。
能勇敢的在我所选择的环境中所经历这一切,对我而言,算是一意孤行的豪赌。
只因为一切都是由我真实赋予的,不管当时的我抱着怎样的企图心,很多事自然而然就发生了。
即便再让我选择一次,我也会依旧我行我素。
这或许就是一个个体的心智,眼里看待世界和所理解现实的模样。
慢慢的不再像以往那样固执于很多,别人真的不在意你(不避讳,偶尔仍会陷入怪圈)。
但同时更多的耐心和体察身边的朋友。
一点点走进,再让我们重新认识一次,好嘛?
这一次不论什么角色,地位,有过哪些成就不再重要,我是何鎏,很高兴认识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