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老先生是个有趣的人,用现在的话来说:他就一典型的吃货。一枝妙笔不仅写出了食物的作法,而且色香味俱全。在齿颊留香、垂涎欲滴之余,他还教会我们很多东西:诗词、菜谱、胸襟以及对生活的热爱……我们先来品尝一下《烧鸭》:开篇是一首诗:“烂煮登盘肥且美,加之炮烙制尤工。此间亦有呼名鸭,骨瘦如柴空打杀。”在梁老先生的笔下,吃是了不得的风雅之事,使您阅之不禁莞尔,梁老先生对北京填鸭的喜爱可见一斑。接着往下读:“鸭自通州运到北平,仍需施以填肥手续。以高粱及其他饲料揉搓成圆条状,较一般香肠热狗为粗,长约四寸许。通州的鸭子师傅抓过一只鸭来,夹在两腿间,使不得动,用手掰开鸭嘴,以粗长的一根根的食料蘸着水硬行塞入。鸭子要叫都叫不出声,只有眨巴眼的份儿。塞进口中之后,用手紧紧地往下捋鸭的脖子,硬是把那一根根的东西挤送到鸭的胃里。填进几根之后,眼看着再填就要撑破肚皮,这才松手,把鸭关进一间不见天日的小棚子里。几十百只鸭关在一起,像沙丁鱼,绝无活动余地,只是尽量给予水喝。这样关了若干天,天天扯出来填,非肥不可,故名填鸭。”梁老先生用自然直率的语言,把填鸭的做法吃法到背景渊源,浓墨重彩地写出了当时的文化气息,他的文学功底着实让我们大开眼界!
在本书里,不仅有高大上的《芙蓉鸡片》、《佛跳墙》、《西施舌》、《水晶虾饺》,有平平常常的家常菜:《豆腐》、《八宝饭》、《腊肉》、《黄鱼》,还有西方的饮食精粹:《啤酒,啤酒》、《康乃馨牛奶》、《吃在美国》……结合了《味精》、《喝茶》、《饮酒》,梁老先生为我们送上了一席令人食指大动,回味无穷的饮食文化盛宴,再现了当时京城的美味和风俗人情。
梁老先生还是个幽默的人。在本书里,除了珍馐美食,还穿插着市井小民的各种小趣味:“两个不相识的人据一张桌子吃包子,其中一位一口咬下去,包子里的一股汤汁直飙过去,把对面客人喷了个满脸花。肇事的这一位并未觉察,低头猛吃。对面那一位很沉得住气,不动声色。堂倌在一旁看不下去,赶快拧了一个热手巾把送了过去,客徐曰:‘不忙,他还有两个包子没吃完哩。’读来让人忍俊不禁。笑过后又发人深思,如果在生活中,我们面对一些小误会,都有文中沉得住气的那一位的气度和胸襟,化戾气为祥和,很多的纠纷和摩擦就不会产生了,社会也将会更和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