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货梁实秋

图片发自简书App
说起吃,中国的饮食文化在世界上那可真是首屈一指!孔子曾说过:食不厌精,脍不厌细。我国有著名的八大菜系:鲁、川、粤、闽、苏、浙、湘、徽;做菜的手法有炒、爆、熘、炸、烹、煎、溻、瓤、烧、焖、煨、扒、烩、烤、熏、氽、炖、熬、煮、蒸……中华文化中,饮食文化最为源远流长、博大精深。食物,总是能令人温暖,让人产生愉悦。在这个寒冷的冬夜,我围着火炉,翻开了梁实秋的《雅舍谈吃》。


梁老先生是个有趣的人,用现在的话来说:他就一典型的吃货。一枝妙笔不仅写出了食物的作法,而且色香味俱全。在齿颊留香、垂涎欲滴之余,他还教会我们很多东西:诗词、菜谱、胸襟以及对生活的热爱……我们先来品尝一下《烧鸭》:开篇是一首诗:“烂煮登盘肥且美,加之炮烙制尤工。此间亦有呼名鸭,骨瘦如柴空打杀。”在梁老先生的笔下,吃是了不得的风雅之事,使您阅之不禁莞尔,梁老先生对北京填鸭的喜爱可见一斑。接着往下读:“鸭自通州运到北平,仍需施以填肥手续。以高粱及其他饲料揉搓成圆条状,较一般香肠热狗为粗,长约四寸许。通州的鸭子师傅抓过一只鸭来,夹在两腿间,使不得动,用手掰开鸭嘴,以粗长的一根根的食料蘸着水硬行塞入。鸭子要叫都叫不出声,只有眨巴眼的份儿。塞进口中之后,用手紧紧地往下捋鸭的脖子,硬是把那一根根的东西挤送到鸭的胃里。填进几根之后,眼看着再填就要撑破肚皮,这才松手,把鸭关进一间不见天日的小棚子里。几十百只鸭关在一起,像沙丁鱼,绝无活动余地,只是尽量给予水喝。这样关了若干天,天天扯出来填,非肥不可,故名填鸭。”梁老先生用自然直率的语言,把填鸭的做法吃法到背景渊源,浓墨重彩地写出了当时的文化气息,他的文学功底着实让我们大开眼界!

图片发自简书App

在本书里,不仅有高大上的《芙蓉鸡片》、《佛跳墙》、《西施舌》、《水晶虾饺》,有平平常常的家常菜:《豆腐》、《八宝饭》、《腊肉》、《黄鱼》,还有西方的饮食精粹:《啤酒,啤酒》、《康乃馨牛奶》、《吃在美国》……结合了《味精》、《喝茶》、《饮酒》,梁老先生为我们送上了一席令人食指大动,回味无穷的饮食文化盛宴,再现了当时京城的美味和风俗人情。

梁老先生还是个幽默的人。在本书里,除了珍馐美食,还穿插着市井小民的各种小趣味:“两个不相识的人据一张桌子吃包子,其中一位一口咬下去,包子里的一股汤汁直飙过去,把对面客人喷了个满脸花。肇事的这一位并未觉察,低头猛吃。对面那一位很沉得住气,不动声色。堂倌在一旁看不下去,赶快拧了一个热手巾把送了过去,客徐曰:‘不忙,他还有两个包子没吃完哩。’读来让人忍俊不禁。笑过后又发人深思,如果在生活中,我们面对一些小误会,都有文中沉得住气的那一位的气度和胸襟,化戾气为祥和,很多的纠纷和摩擦就不会产生了,社会也将会更和谐了。

图片发自简书App
窗外北风啸啸,房内温暖如春,仿佛空气中还氤氲着烧鸭、咖喱鸡、火腿的味道。有人说,唯爱与美食不可辜负。一个人,如愿意精心为自己准备食物,那他才是真正能经营好自己生活的人。在这本《雅舍谈吃》里,我们不仅发现了美食,触摸到了当时的人文气息,还有一丝丝温暖。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社区内容提示】社区部分内容疑似由AI辅助生成,浏览时请结合常识与多方信息审慎甄别。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友情链接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