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一个客户交流,聊起来为啥年龄越大,感觉过的越来越快,而记忆力却越来越差了呢。
记得在看过一篇文章讲过,为啥会感觉越过越快的道理:
一个2岁小孩之所以感觉时间过的很慢,是因为从2岁到3岁,这一年他的认知和记忆多了总体的三分之一。所以会感觉这一年学了这么多新东西呢。自然感觉超值,并且这一年过的很慢了。全是新的内容,新的知识。
而自己今年37岁,同样过一年38岁,自己的认知和记忆只不过多了1/38而已,自然感觉增量不多了,也就会感觉这一年没有学到什么,就过去了。随着年龄的增长,这样的感觉逾发深刻。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从期待过年,慢慢的过渡到了对过年已无兴趣,这其中有一定的原因是感觉一年太快,自己还没有收获什么,就过去了。
同样是365天,同样是24小时,差异为何这么大呢?
但仔细追问下,就会发现我们人的记忆通常都是增量记忆,小的时候接受的信息基本都是新的信息,所以每天看到的基本都是空白,自然接触的就是新知识了,所以每天都很好奇,每天也都在不停的学习,不停地记下所以见到对自己而言有用的知识。
我们长大后,随着接触的环境,人群,知识逐步重复起来,慢慢的人就进入了舒适区,很多事情不需要动脑子,本能的,被动的,轻车熟路的都可以处理掉,甚至这会形成这样的一种惯性生存方式,每天按部就班的惯性生存方式,准时上班,下班,跟同样的同时,跟同样的事情打交道,千般一律的生活方式,导致自己很少有心知识,新认知进入自己的大脑,记忆区。
这归根结底还是在时间流逝的过程中,我们使用时间的方式变化了,享受在舒适区中惯性的使用时间,打发时间。大脑感觉不到对自己重要的新认知,高价值知识,自然就不会记忆了,感觉时间过的不快才怪。
懂得这个道理,作为还在打拼的自己,就应该重新思考,如何让自己养成主动成长的习惯,让自己的记忆区重新活跃起来,更充实的使用时间。
我个人从去年开始践行,有几点心得供参考:
1.养成几个固定事情使用时间的成长习惯:例如我为了健康运动是早上,为了思考而写作是晚上,业务晨例会,周例会等把一些持续的事情用固定时间做好安排。
2.专注可持续收获的事情:把自己的时间分配到可持续有积累的事情上。例如自己做产品的,所以就聚焦做一个产品,大量的时间放到产品相关的事物上,每天讨论产品需求,连接供需客户,上下游资源等等。确保自己每个阶段做的事情,在回忆的时候,都可以把这些阶段连城产品的一条线。可以围绕产品,持续积累,持续迭代。系统多阅读,学习专业知识,而不是随机的刷屏看碎片信息,养成专业系统的学习习惯。
3.主动计划,提前准备:我认为这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不要学会被动工作和生活,要学会提前计划,知道自己要啥,然后提前去准备去践行。我们之所以感觉时间过得快,就是因为不知道自己收获了啥,之所以不知道收获了啥,是因为我们没有计划要收获啥,从而就导致一直被动忙碌,而忘却了忙碌的目的。所以我也是尽量要求自己提前计划,有时间就思考还缺什么,如何获得,然后提前准备并践行。
例如需要连接一个行业的客户,那么就提前思考,如何连接,连接后要达到什么目的,自己需要提前准备好材料等等。
而讨论一个需求,开一个会也是,不能随机的就去开会,而是提前准备,需要同步什么,讨论什么,最终要把什么问题形成结论等等。当我们主动思考,就会发现,自己需要的东西还有很多,自己就会做好排序,主动准备计划起来,并按照自己的想法,一步步践行落实。
即便是跑个步,也不是想起来就跑,例如自己早上要跑步,那么前一天晚上就不能熬夜,必须准时睡觉。
总之一点,就是减少随机惯性使用时间的机会,并主动去学习践行提升自己欠缺的能力,自己不足的认知。
这样下来,就会发现,自己的时间自己在支配,按照自己想要收获的结果在计划,准备,践行,这样自然回忆起来,就会感觉自己进步了很多,收获了很多,不再是碌碌无为,时间一闪而过了。
再仔细想想,我们之所以忙碌,却没有收获,就是因为我们的时间别人的计划占用了,被动的在处理别人“安排”自己干的事情,看个软文,说个段子,玩个游戏。。。这不都是别人通过各种方式在kill 你的时间吗。
有句话说,一个人如果30岁就不学习了,就相当于30岁死亡,80岁埋葬。如果我们现在能感觉到时间一闪而过,可真要当心了,主动行动起来,减少随机使用时间的可能性,主动调用注意力聚焦做有规划可持续进步的事情,做让自己成长有积累的事情,拥抱这不确定的世界,就会发现自己可以收获更多超值的记忆。
人老不可怕,可怕的是自己倚老卖老,世界不确定,也不可怕,可怕的是自己始终用确定的老经验惯性打发未来。这句话送给自己,让自己可以活在未来,死磕现在。
每日思考,不求绝对,但求养成思考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