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认知》的最后一部分推荐了一些书目,刚好这本《幸福之路》在手边。借着脑袋还有“元认知”的余热,拿来巩固一下。
伯特兰·罗素,十九世纪的哲学家、数学家和历史学家。最开始知道他是因为《数学原理》这本书,所以脑海中一直认为他是一个数学家。没想到,他在历史和哲学上的成就并不比在数学中的差。不仅如此,他还获得过“诺贝尔文学奖”。这本《幸福之路》是写于1930年的,距今已经有87年了,文化、科技、医学等等跟“幸福”相关的因素都与现在有着巨大的差距。存在如此巨大差距的情况下,我们可以看看当时的一位智者是怎样思考“幸福”这个一直到现在还在困扰着我们的话题。
我们人类并不会因为有了足够的食物,就会变得很快乐。事实证明,太多的人似乎都经常处于一种不快乐的状态中。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一部分是由于社会制度的缘故,一部分由于个人心理的缘故。既然充足的食物并不能使人们快乐,那么类推,财富似乎也不是解决人们不快乐的万能钥匙。那么如果想靠单纯地追逐财富来解决不快乐的问题,就显得有点滑稽。这种在大多数国度中大多数人都存在的一种“日常的烦恼”实在让人讨厌,有没有一种方法能够让人摆脱这种可恶的状态呢?
作者从童年感到生活的漫长苦闷到写这本书时感到明显对生活的热爱,产生了怎么样的变化呢?主要有这么三点:第一,发现了自己最渴望的的东西是什么,并且逐渐得到了不少;第二,成功抛弃了某些根本就不可能实现的欲望,比如获得某种无可置疑的知识的欲望;第三,不那么经常地想着自己,也就是对自己宽容许多。这是作者自己给自己的总结,虽然并不一定适用于所有人,但至少可以拿来借鉴一下。另外,对于那种自我专注过分的人,作者给出的方法是利用外部的戒律,强行将自己的思绪从自身分离出来。
这里面作者通过举例,解释了一下所谓的“自我专注”。普遍的三类——“犯罪狂”、“自恋狂”、“自大狂”。
犯罪狂:指沉溺于犯罪意识中的人,并且为此导致自己讨厌自己。这种人通常会让自己时刻处在儿时外界设立的一些禁律之中,这样现实中的自己永远与想象中的自己产生强烈的冲突。身处这样一种境况,如何能感受到幸福。很明显,打破那些童年中架设在这些人身上的荒谬枷锁,是他们重获新生、迈向快乐的第一步。
自恋狂:跟上面的“犯罪狂”刚好相反,惯于自我欣赏和希望受人欣赏,而且往往过度。这种人失去了爱的能力,渴望得到的是一种强烈的、被所有人关注的欲望。他们对自己以外的人和事都不会再真正感兴趣了。
自大狂:更渴望权利而不是魅力,与令人爱戴相比,更倾向于选择令人畏惧。过分追求权力会使人不快乐、愚蠢或者既不快乐又愚蠢。那种疯癫式的“我为王”的病态快乐,实际上是一种人格不健全的、屈辱的产物。对于权力的过分追求,会让人变得可悲。
不快乐的原因多种多样,一言以蔽之:凡有任何明显的精神分析意义上的抑制出现,就没有真正的快乐可言,这让“不快乐”都有了某种共同的元素。一个人在年轻的时候一些正常的心理需求却没有得倒满足,ta就会把能达到这种满足看得比其它任何事情都重要(可以解释受父母忽略的孩子长大之后总是过分渴望得到朋友甚至恋人的关注,这给健康的亲密关系带来了极大的麻烦)。而过分强调在这一方面得到满足,会让ta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放弃寻找其它快乐的方向,至此,让自己的生活变得脆弱而又单一,真正的幸福快乐也就无从谈起了。
简单介绍导致人们不快乐的一些原因,后面会对给我们生活造成困扰的几大常见问题展开讨论。
日更挑战第八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