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候孩子就是孩子,不要对他有太高的期望,比如孩子的自控力,有时候要把孩子当成大人一样对待,比如在情绪感受方面。
在情感、感受等方面,要把孩子看成和大人平等的对象,孩子一样有自尊心,有各种各样感受,对大人不会做的事情,也不要对孩子做。
比如命令式的说话语气(很多时候其实家长并未意识到自己是在用命令式的语气说话,要么家长通过学习自我觉察,要么是家庭成员提醒,才会注意到),比如孩子在场的时候和别人谈论孩子的隐私。不论是正面还是负面,都不太好,当然对着别人表扬自家孩子基本上问题不大,通常对孩子是正面激励作用,但大多数情况家长都是在谈论孩子的一些问题或缺点。试想一下,同事A和B当着你的面,说你有这样那样的坏习惯,你什么心情?总之,有这样意识之后,时不时的反思自己,刚刚所作所为,是不是违反这条了。
比如孩子起床后,“快去洗脸刷牙,喝水,快穿衣服”等等。这种作法,一方面是控制欲,另一方,是没有把孩子当成一个独立的人。试想,你会对配偶说这些话吗?有人立刻跳出来反对,我不提醒,她就会忘记,不去做。这样的人 ,一方面认为孩子是没有自我感觉的,孩子不知道冷热口渴,需要别人提醒才知道。渴了自然会去找水喝,冷了自然会穿衣服。另一方面认为孩子太小,还没有这个自控能力,比如玩得太投入会忘记,那是从哪个时刻开始,孩子就突然具备这个能力了呢?如果真的生理反应被忽视,通过一两次自然后果,比如忘记上厕所尿裤子,太冷了冻感冒了,慢慢就能学会这个能力。家长一味提醒,恰恰是阻碍了孩子自我成长之路。
在另一方面,包括技能、思维等方面,要把孩子当成孩子,不要用成人的标准去要求他。比如,说话算话。爸爸和孩子说好,今天去商场是买裙子。到了商场,孩子想先去玩游乐设施,爸爸同意了,玩之前问孩子玩几次,孩子说玩两次。两次后,孩子还想玩第三次,对买裙子不太感兴趣。爸爸生气了,因为孩子没有说话算话,所以裙子也不买,游戏也不玩,回家了。因为孩子不信守承诺。 请问爸爸,你多大学会了说话算话?你5岁的时候,能够信守承诺在五彩缤纷的游乐设施面前,能够说玩2次就玩2次吗?请不要用大人的标准来要求孩子,这样对孩子是不公平的。你让孩子自己事前说好玩几次,孩子不论出于什么心理,说两次(也许是说多了怕你不同意,可见以往家长对孩子的娱乐是有限制的,没能满足孩子的欲望,长此以往,孩子会认为游乐是不好的,不合理的欲望,为自己的欲望感到羞耻,长大了会变得不敢追求自己想要的东西或者一旦遇到机会,就失控,比如几天几夜在网吧,这就是被控制的后果),这总好过一次都没有,孩子至少先玩上两次,这是孩子很自然的回答,她也想说话算话,但她还不能估计自己面对快乐游戏时候能否克制住继续玩游戏的欲望。
我们老说孩子小时候就是撒欢的玩,为什么真正到了这样的场合,却要强行中断她的快乐?陪伴孩子,不需要特别的目的,裙子没买,玩的很开心不也是很好的事情吗?回想我们自己的童年,脑子里有多少开心的画面?现在很多大人都不知道如何让自己快乐,是不是源于童年时候的快乐匮乏?从本质上,爸爸一开始就让孩子许下一个他其实做不到的承诺,有一种请君入瓮的感觉,挖好了坑让孩子往里跳。心理学家说,这就属于见不得孩子比自己好,我小时候没有自由自在的玩,你也不行。
换位思考,老婆问你,看球赛看多久,你说一场球赛90分钟,看完就关电视。结果加时赛,看到90分钟你愿意关电视吗?你能够做到说话算话吗?如果爱人强行把你电视关了,你啥感觉?
孩子不需要太多规则,快乐成长,只要在一个正常的环境,家人以身作则,慢慢长大后自然会学会说话算话等等成人世界的规则,静待花开。反之,童年时代,就做出很多条条框框,让孩子不能出框。长大后,一个木讷死板的没有活力的孩子,你会不会更失望?信任自己的孩子,她就会按照生命原本的样子茁壮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