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印象
张爱玲书中的上海,是飘着华丽却阴冷颓靡气息的,那是一座怎样的城市啊,存储了多少人的向往,又泯灭了多少人的希望。繁华与古朴,法国梧桐与欧式建筑,青石板与杂货铺,小家巷子与东方明珠,上海仿佛将所有城市的华彩都兼收并蓄,转化成自己独特的中式小资情调,像是穿着旗袍吃下午茶,留声机里听梅兰芳。它的琳琅满目叫你应接不暇,它的拥挤冷漠叫你渺茫卑怯。
①有温度的地铁
原来有一种诗歌叫poetry on the metro,小小的车厢里,是职场愤青的休憩之所,放着外出求学学子的读书时光,许多人的世界在此相遇交叉,每个人都是孤独的旅客,想要发光,想要成长。这些诗歌是谁的,不重要,也许某天它能像现在这样被邂逅,温暖着某个陌生人的心吧。
②田子坊
坐落在市中心的田子坊,仿佛是世外桃源一样的存在,狭窄的小巷将所有的现代回避在外,我们摩肩擦踵的欣赏着,品尝着拥挤热闹中的小小上海。田子坊是紧跟时代的,是宽容而不失本真的,一转弯就又可以遇见一种文化。你可以在雪花膏的封面上看见上海闺秀的风采,可以在大树下的露天酒吧里坐下来闲谈,可以在音乐盒的世界里观察水晶球里的童话,可以感受各色美食横冲直撞的美妙。
③南京大排档
坐落在市中心的南京大排档有着别样的人情味。服务员清一色的民国仆人打扮,汗衫长裤,好不亲切。这里是喧闹的,厨子的起菜声,服务员的点菜声,小孩的玩耍声,爽朗的笑声,和着三弦的糯糯的苏州小调,空气里弥漫着上海菜特有的甜香味儿,人来人往,陌不相识,却有种莫名的归属感。它避开了上海的灯红酒绿的繁华,避开了快节奏的压力,生活的平淡本真,尽在这一碗一筷,一杯一碟中。
《舌尖上的中国》里有这么句台词:“这是巨变的中国,人和食物,比任何时候走的更快。无论他们的脚步怎样匆忙,不管聚散和悲欢,来的有多么不由自主,总有一种味道,以其独有的方式,每天三次,在舌尖上提醒着我们,认清明天的去向,不忘昨日的来处。”
④静安寺
静安寺位于繁华的商业中心,相传始建于三国吴大帝孙权赤乌十年(247年),创始人为康僧会。到这里才知道门槛是不能踏上去的(因为被一个女子严肃提醒),到处飘着香火的气息,金色的屋顶整齐的排着一排仙兽,中国古代先民称脊上的兽为神兽,并顶礼膜拜,说这神兽可以“护脊消灾”,是镇脊神兽。最前面的叫仙人骑凤。在寺的中间有一座高大的烟庐,我们拿着香火四面拜过之后都会往里头扔硬币,据说扔进了可以有好运。我们去每一尊高大的像前都磕了头许了愿,这才发现原来我也是有一些信仰的,在巨大的佛像面前,人是如此渺小,却特别心安,因为相信他们是善良而公平的。不过让我遗憾的是看到的每一个和尚都是在拿着手机刷网页,聊微信,如果他们也被世俗同化,我们该去哪里寻找静心之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