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简友的文章《我们终将老去》触动了我的神经,老年化是现代社会的热词,据统计,2015年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到2.22亿,占总人口的16.15%。并且这个比例还在逐年上升,这不得不引发社会对老年人的关注。三月份的一篇报道”一老人4年买近10万元保健品 发觉被骗投海自尽”引发我的深思,最近几年老年人对保健品趋之若鹜的原因是什么?
原因一:对健康没有科学的认识!
从他们的年龄段来分析,按60岁及以上来推算,他们最晚的出生在1957年,如果20岁至40岁是他们的黄金学习阶段,1977年至1997年正是中国改革开放,经济建设初见成效的时期,那时的他们没有我们现在这么幸运能够在短时间内掌握大量的信息,他们只能依靠纸媒获得部分信息,学习途径也有限,加之受教育的程度使他们丧失学习的机会。在保健品业务员的陪聊之下自卫意识就沦陷了。
原因二:社会的骗局、套路越来越多。
随着社会的进步,时代的更新,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对知识的要求越来越高,知识分子拥有更多立足的空间,不再是80年代的劳动密集型,不法分子为了生存,社会的各种”骗局、套路”层出不穷,手段也是原来越高明。从传销到保健品,稍有不慎就进入骗局里。老年人就成了弱势群体,成了不法分子"捕猎"的对象。
原因三:老人缺乏子女们的陪伴和沟通
老年人是孤独的,我上学时曾是青年志愿者协会的一员,有次我们组织会员到敬老院探望老人,老人看到我们是那么的高兴和激动,我们知道,我们需要做的就是陪他们聊天,听他们讲他们年轻时的故事,和我聊天的一个老人年轻时是一名军人,退役后分配到厂里做技术员,他和我说到当年是怎么研发微波炉技术的,说到这里他很是自豪。我们走时他硬是舍不得,我看得出他的孤独与无耐。
所以,老年人缺乏的是陪伴和倾诉,保健品业务员正是抓住这一漏洞,到家里给老人端茶、洗脚、倒水、打扫卫生、陪聊,老人生病了就到医院细心照顾伺候,这样老人的防卫底线怎么不被攻陷,所有信息当然和盘托出,最后让业务员得逞。
原因四:我们什么时候能够解决对死亡的恐惧问题,那我们就不恐惧死亡了,也许这是整个人类的问题。
季羡林老先生(国际著名东方学大师、语言学家、文学家、国学家、佛学家、史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卧病在床时,有一天,一位高层领导人来看季羡林,聊的也是有关内心的问题,来者问季老:主义和宗教,哪一个先在人群中消失? 面对这位大领导,季老没有犹豫:假如人们一天解决不了对死亡的恐惧,怕还是主义先消失吧,也许早一天。
解决不了对死亡的恐惧,结果就是恐惧死亡。
杨绛(中国女作家、文学翻译家和外国文学研究家)在104岁高龄面对生命将终结时说”我该回家了”,这是何等的坦然与从容,她是找到了生命的归属!
40年后,我也快步入古稀之年,到那时,我只求不要把生命的信仰寄托在药品、保健品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