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我的一位文友,樊海江,是藁城人口计生局的笔杆子。他主编的《藁城人口和计划生育志》已由中国人口出版社出版发行。其中樊海江的《山西洪洞大槐树移民考》一文,很有学术价值和参考价值。今在此节选发布,供读者鉴赏。
问咱老家在何处,
山西洪洞大槐树。
老家名字叫什么?
山西洪洞老鹳窝。____民谣
记得小时候母亲为我洗脚,她说小脚趾甲是两瓣的,都是从洪洞县搬来的,咱们都是洪洞县人。想问事情的根由,可惜母亲所知仅此而已,还是小时候听她爷爷说的。几十年以来,发现这一传说流传甚广,可谓家喻户晓,就更增强了对山西洪洞县大槐树移民的考证欲望。幸于2011年7月8日专程到山西洪洞进行实地考察,获资颇丰。今撰此文,以了却宿愿。
一、洪洞大槐树移民的历史背景
明朝初年,由政府组织的大规模移民主要是从山西平阳府(今临汾市)一带往人口稀疏的中原地区移民,平阳府的洪洞县是当时移民的集散地。据《明史》记载,从洪武元年(1368年)开始,到永乐15年(1417年)基本结束,历三朝50年。洪武年间先后移民10次,永乐年间先后移民8次,共移民18次。
是什么原因造成中原地区人烟稀少的呢?主要原因一是黄河泛滥,二是战争频繁。
黄河是孕育中华民族的摇篮,同时也是下游人民遭受灾难的渊薮。下游黄河一向以“善淤(淤塞)善决(决口)善往(改道)”闻名于世。
据记载:元朝至正元年(公元1341年)到二十六年(公元1367年)的水旱灾,河北16次,山东20次,河南18次。(《元史·顺帝本纪》)致使河北、河南、山东、安徽、江苏、陕西等原黄河、两淮流域民不聊生。加之元朝末年,国库空虚,统治者强征暴敛,民众怨声载道,农民起义此起彼伏,战乱四起,中原一带“道路皆榛塞,人烟断绝”。(《明太祖实录》卷二十九)
元末之创伤未得医治,明初的“靖难(平定变乱)之役又起。朱元璋的长孙朱文允与其叔(燕王朱棣)的帝位争夺之战又在中原一带打了四年,内战致使人民流离失所,或死于战火,或死于水、旱、瘟疫、饥饿,中原出现了大量的无人区。据《明史》记载,当时河北一带的人口密度仅为每平方公里3.09人,正是“生民百遗一,千里无鸡鸣”。
经过元末农民起义,推翻了元朝的统治,也教训了明朝皇帝朱元璋,为了巩固自己统治的经济基础,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就成了明朝统治的当务之急。面对中原地区“积骨成丘,居民鲜少”、“人力不至,久致荒芜”,“累年租税不入”(《明太祖实录》)的荒凉情形,朱元璋也说:“丧乱之后,中原草莽,人民稀少,所谓田野辟,户口减,此正中原之急务”。(《明太祖实录》卷二十五)于是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实施移民屯田奖励开垦的战略决策,从此掀开了明朝洪洞大槐树移民的序幕。
为什么要从山西移民呢?主要是因为山西人口密度很高。山西省位于太行山与黄河中游的峡谷之间,“其东侧太行为之屏障,其西则大河为之襟带;于北则大漠、阴山为之外蔽,而勾注、雁门为之内险,于南则首阳、底柱、析城、王屋诸山,滨河而错峙;又南则孟津、潼关皆吾门户也。”(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又由于山西最大的河流汾河因河床低,所以历代山西没有大的水灾,更没有象邻省那样因大的战乱和水灾而有大量逃荒的人。
自唐、宋以来,河南、河北、山东就有不少灾民纷纷逃往山西,灾年过后,部分灾民返回故里,但大部分落户山西,致使山西人口长期保持与日俱增的趋势。
另外,元朝山西晋南一带由元将扩廓帖木耳(绰号“王保保”)镇守。此人骁勇善战,足智多谋,再加上四周多是崇山峻岭,易守难攻,具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起义军虽多次发兵进攻山西,却因地势险要而屡屡败北。使山西多年免遭战火,形成人丁兴旺之势。
《明太祖实录》(卷一百四十)载:洪武十四年,河南人口一百八十九万一千人,河北人口一百八十九万三千人,山西人口四百零三万四百五十人,山西省比河北、河南两省人口的总和还多。《明实录》也记载,当时山西兵乱、荒、疫很少波及,与邻省相比,社会安定,经济繁荣,人丁兴旺。
迁民主要有汾州府(今汾阳县一带),辽州(今左权县一带),沁州(今沁源县一带),泽州(今晋城县一带),潞安县(今长治市一带),平阳府(今临汾市一带)。以上州、府共辖52个县,其中平阳府就辖28个县,平阳府是当时移民最多的,就以其辖区内交通发达的洪洞县做为迁民的集散中心。
洪洞县城北有官道贾村驿,明政府就把移民局设在洪洞城北贾村驿旁的广济寺,在这儿集中登记移民,发放川资。(路费、生产费、生活费)广济寺大门前的汉植大槐树下,就成了移民外迁具体的集散之地。
二、移民的规模和分布
明初大移民在历史上是空前的,其特点:一是有政府组织,二是移民数量大,三是移民分布广。
据《明史》、《明实录》、《日之录之余》记载,明朝大槐树移民姓氏800余个,移民人数以百万计,分布在18个省(市)500余县(市)。其中分布在河北地区(包括京、津)的有129个县(市),河南106个县(市),山东92个县(市),江苏、安徽、湖北、湖南62个县(市),陕西、甘肃、宁夏51个县(市),山西34个县(市),内蒙9个县(市),辽宁11个县(市),黑龙江4个县(市),吉林3个县(市),广西一个县。
就全国各省市移民情形来看,京、津、冀地区移民次数和数量为最大。
北京在金辽时正式建都,称中都,元为大都,明称京都。辖八府,二个直隶州,十七个属州,116县,洪武二十六年(公元1394年)有334792户,1926595人。(《明史、地理志》)
天津市简称津,为中央直辖市,明永乐初置天津卫。河北省简称冀,元属中书省,明朝直隶京师。明朝洪武初年攻下大都(北京)后,其北至漠北地区,东至辽东,西至陕甘,仍为元朝王室控制,明政府与元王室连年作战,致使人民的生活雪上加霜,加剧了这一地区人口的急剧减少。
明政府为了发展农业生产,巩固边防,充实粮饷,洪武年间就开始有组织地向冀、京、津地区大量移民。据《明史》、《明实录》记载,向京、津、冀地区移民者有洪武年间四次,永乐年间六次,共计十次。大批移民该地区为正史记载之首。
迁民以移往北平府(今北京),真定府(今石家庄一带),广平府(今河北永年一带),顺德府(今邢台市一带),大名府(今河北大名县一带),保安州(今河北涿鹿县一带)所属县为多,移民以永乐年间为最多,洪武年间次之,河北省是明朝移民的重点地区。
……、、、、、、、、、、、、
洪洞大槐树移民从时间到分布上可谓历时长久、地域广泛,规模宏大,其后裔从明初至今的分布已遍及海内外。也可以说,有华人的地方,就有洪洞大槐树移民的后裔。
综上所述,洪洞大槐树移民历时长久,分布广泛,大规模的移民就有十八次之多,人数近百万。(侯伍杰《山西历代纪事本末、大槐树移民》),包括汉、蒙、回三大民族,自清入主中原以后,又有滿族加入。移民迁移对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比较合理地布局了人口生存的空间,促进了民族的大融令;迁移的先祖们的热血和泪水,对黄河流域、长江中下游地区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据有关专家统计,现全国有二亿多人口认同为大槐树移民后裔,这是一个超越历史、超越时代的根祖文化现象,应称之为洪洞大槐树文化和大槐树情结。
三、移民政策及实施
元朝被推翻,给明朝政府留下了一个“积骸成丘,居民鲜小”、“人力不至,久致荒芜”的家底。于是朱元璋采纳了郑州知府苏琦、户部郎中刘九皋、王子监宋纳等人的建议。即为了巩固明王朝的统治,决定在全国范围内推行移民屯田奖励开垦的政策。
明朝政府移民开垦的原则是把人稠地少之地的农民迁到人口稀疏的地方,为达此目的,政府也是做了努力的。
当时的平阳府就有明确的移民条律,按“四口之家留一,六口之家留二,八口之家留三”的比例迁移。无土地者全家迁走。
移民涉及辖区内的所有家庭,可见当时移民范围之广,规模之大。
移民到居住地后,每户给地15亩,另加菜地3亩。皆免3年租税,3年后每亩征收一斗官租。各州县农民自己开荒,都归垦荒人自己所有,作为永远的产业;政府每户发银二十锭,以备农具。还责成地方官员为移民散发耕牛、种籽,使移民能够定居下来,并具备从事农业生产的条件。
俗话说:“穷家难舍,故土难离”。任凭政府再说中原地方好,几年不纳粮,还给安家、生活、生产费,可还是谁也不愿迁到那里去。
明朝统治者只好制定出具体的移民条律,强制人们服从。并规定凡移民者都必须到洪洞大槐树旁的广济寺办理手续,领取路费,然后从那里出发,按政府指派的去向,在官兵的监护下,分别迁往中原各地。历史学家吴晗在《朱元璋传》中说:“迁令初颁,民怨即沸,至于率于众蹙。惧之以戒,胁之以劓刑”。就是说,当时政府是强制的,对于反抗者是要动刑罚的。
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当时的情景,官兵四面合围,百姓齐哭乱嚎,那些不愿意迁移的人被绳捆索绑,一串串连结起来,被迫在官兵的鞭挞和喝道下慢慢上路。而那些留在家里的妻儿老弱闻讯赶来,自然是“爷娘妻子走相送”,“牵衣顿足拦道哭”了。可以想见他们拖儿带女,扶老携幼,手柱柴棍,仰天长号,那种生死离别的悲哀、凄惨情景,怎不令人肝肠寸断?
为了不忘故乡,有的抓一把洪洞土,有的灌一瓶汾河水,依依惜别。有一老者将家里的铁锅摔为几瓣,几个儿子一人一瓣,以便日后亲人相认。官兵嫌其行动太慢,便挥鞭殴打,呼爹叫娘之声相闻于野。人们一步三回首,三步一驻足,总想最后再看一眼自己的家乡。
外迁的人们越走越远,慢慢地,广济寺看不见了,贾村看不见了,只能看见那高耸于空中的大槐树和树上的老鹳窝,老人们流着泪指给孩子们看,说看那老槐树和老鹳窝,那是咱的老家呀!
几百年来,大槐树和老鹳窝就深深地印在了世世代代的移民及其后裔心上,并和“故乡”二字紧紧地联系起来了。
据说大槐树为汉朝所植,民国年间被水冲毁。其根生的第二代大槐树尚存但已休眠,庆幸的是根深叶茂的第三代大槐树正热情地迎接着各地移民后裔的到来。
民国二年(公元1912)宦游山东的洪洞县贾村人景大佑先生告老还乡后,集资在原大槐树处建了碑亭,正面刻有“古大槐树处”五个隶体大字,背面刻有碑文,简述移民事略。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洪洞县人民政府投资扩建了大槐树公园。如今,这座规模宏大的移民遗址,已被辟为“大槐树寻根祭祖园”,一年四季迎接着一批又一批前来游览、拜谒的寻根祭祖人。
从1991年开始,每年清明节前后十天举办一次“寻根祭祖节”,期间寻根祭祖的移民后裔数以万计。
真乃:寻根祭祖返故土,山西洪洞大槐树。热土寻根,梦魂长如思乡鸟;圣地叙旧,情怀总似古槐根。
洪洞大槐树祭祖,一次比一次更红火,一届比一届更壮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