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才打开微信,是的,或许我和很多人一样,群太多已满屏,甚至百分之八十的都不常打开。
同样有一个群,是一个很热心的朋友建的,准确地说是分享一些中医方面的常识,还有一些很实用病例的应急方法。
我也是偶尔想起了,就打开看一下,看到实用的了就顺手点个收藏,仅此而已。
有一次,看到群主有点无奈了,因为有很多人仅仅在身边人生病了,会马上想起这个地方,来求方法。事实上,有些方法或实例群里无数次的被推出来过。
来求问者,要么从不关注信息,要么收藏了也懒得去打开找。
今天她汇总了一组视频,并提醒似的附上这样一段话(原聊天记录)
是啊,我看到的第一反应,连组图视频都不打开,就机械式的还是想收藏,结果微信提醒,我的收藏容量已满,必须删除才可藏……
瞬间就有点小不舒适,我都收藏了些什么?不外乎是看到感觉好的文章,或者当时没时间看又觉得舍不得错过的,准备藏着以后看的,或者就像这些实用的很多信息……
是的,我只做了“收藏”的这个动作,尔后,再不去拜访它们。它们该有多无奈和失望。
要不怎么说,莫将容易得,便作等闲看呢?
不能真正输入大脑,不去用,不能变成自己的东西,你辛苦收藏又何为。
前天有朋友说,她在读一本搁置在书架好多年的书,当时买了没去读的书。你是否也突然想起那些被你热情买回家,却搁置在书架上冷漠许久的一些书?
“许多人说,钱钟书记忆力特强,过目不忘。他本人却并不以为自己有那么 " 神 " 。他只是好读书,肯下功夫,不仅读,还做笔记;不仅读一遍两遍,还会读三遍四遍,笔记上不断地添补。所以他读的书虽然很多,也不易遗忘。
做笔记很费时间。钟书做一遍笔记的时间,约莫是读这本书的一倍。他说,一本书,第二遍再读,总会发现读第一遍时会有很多疏忽。最精彩的句子,要读几遍之后才发现。”
所以就有了后来被整理而来出版的这套书《钱钟书手稿集》(这段文字来自这本书的序)
慨叹,甚至震惊!突然想起有老师说,他只读最好的书,习惯随身携带笔记本和笔,一本书,做3-5万字的笔记。
有人还开玩笑的说,如果在地铁上,当所有的人都低头看着手机,有人会拿出笔记本,笔和书。此情此景会不会很另类呢?我想象了一番,感觉还不错。你的感受呢?
在写这些字之前,我退出了好多不常关注的群,删掉了很多收藏,突然觉得微信界面清晰干净了许多,手机似乎都轻巧了好多的样子。